设首页 | 加收藏 | 回首页 | 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新闻资讯 > 循环经济 > 原材料成本下降 乳企集体逆势涨价

原材料成本下降 乳企集体逆势涨价

发布时间:2012-01-09来源:证券日报佚名字号:
 

元旦前后,原本应是促销的时段,但三元、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却打起了“涨价牌”。对此,奶企多回应因成本在提高。近日更被指责形成了价格联盟。


   近日记者多次致电蒙牛、伊利、三元等乳业巨头,众乳企均未就此事进行表态。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国内乳企是否真的形成价格联盟,目前还无法得知,需要有关部门展开相应的调查才可下结论。当然,国内乳企涨价行为确实有结成价格联盟的嫌疑,以这种方式串通涨价是违法行为,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对于串通涨价的行为,可处以警告、责令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多项处罚。”


  1月5日乳业专家王丁棉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价格联盟之说我并不认可,这样要担很大风险,有些乳业是”死对头“,你让他们坐在一起谈价格,这个本身就逻辑不通。”


  成本调查:下降幅度较大


  继光明之后,从2012年元旦起,三元、伊利、蒙牛等品牌部分乳制品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至2元。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何小唐解释,包装等原材料的涨价、奶源价格波动,用工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等造成涨价。


  蒙牛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卢建军表示,调价理由为“每年都有部分产品进行微调”。


  伊利集团给予的答复是,受原材料影响,调整了北方部分市场的个别小品类产品价格。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表示,“乳业原材料中,进口奶粉价格同比出现上涨,数据显示,1-10月进口奶粉均价3662美元/吨,同比涨9.5%,10月均价3825美元/吨,同比涨2.7%。同时,生鲜乳价格也出现上涨趋势,2011年10-12月,我国十个牛奶主产省区牛奶价格分别为3.21元/千克、3.22元/千克,3.24元/千克。而食糖价格近期则出现下降,从今年8月份的8000多元/吨下降到目前的6700元/吨左右,下降幅度较大。”所以他认为,此次提价并不合理。


  著名乳业专家谭工在接受采访也表示,全国原料奶的平均收购价格于2011年7、8月份后就已没有太大的变化,像酸奶乳制品饮料这样的产品,无论是原料糖的价格还是利乐包装的价格都比以往同期低了好多。


  根据数据显示,伊利股份2011年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达290亿元和1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和137%;蒙牛股份2011年上半年纯利润也达到7.898亿元,同比增27.6%。


  目前现状是,几大乳企均集体涨价,消费者不买单都不行。那么几大乳企为何顶风涨价呢?


  涨价原因:让今年业绩报表更亮丽?


  相比较国内乳企的“补涨”,洋奶粉可谓是已经“涨疯”。每次涨价的理由无一例外为“成本上升”或“配方升级”,但是国内专家均表示这类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有评论认为,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长袖善舞,已经将国产品牌的市场空间不断挤压,而此次财政部又为外资品牌降低关税,为其减少成本开支,或许对本土品牌的发展更加不利。


  根据记者统计发现,洋奶几乎是每几个月就涨价一次。从2011年3月美素部分奶粉涨价,价格涨18-31元不等。涨价理由为产品升级、成本上升;6月雅培、雀巢、美赞臣等先后提价,雅培涨价10%,雀巢涨约20元。理由为产品升级、更换新包装、成本上升等;7月惠氏金装健儿乐、幼儿乐、学儿乐提价,涨价幅度为10%-15%。包装上增加了“全新升级”字眼;2011年12月惠氏“启赋”产品提价8%。


  在洋奶粉的每一次涨声中,国产品牌是否会跟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是从市场情况反映来看,国产奶粉市场并没有响应。有分析师表示,在多次受伤后,国内奶粉企业仍在疗伤阶段,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唤起消费者的信心,才有可能实现与外资品牌的正面较量。


  周思然认为:“国内乳业涨价最根本原因在于缓解企业面临的压力,此压力来自于:一、运输成本、工人工资等刚性成本的上涨;二、宣传力度的加大增加了广告和营销费用的支出。”


  王丁棉对记者表示:“此次国内乳企涨价是可以理解,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此次带头涨价的都是上市公司,很多企业面临业绩的压力及行业里的地位排行问题,那么不提价无法带来利润的上涨,涨价也是为了缓解企业面临的压力。”


  而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工作,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从2011年7月起,发改委先后“约谈”了食用油、酒类等企业。约谈之后,多种行业企业的涨价短暂得到了抑制。今年7月底8月初,食用油“限价令”松绑后,包括金龙鱼、鲁花、福临门等食用油品牌纷纷调价,涌现出强烈的“补涨潮”。


  对此,有专家指出,“约谈”、“限价”等稳定物价的举措均是临时性的,若无法最终解决企业日益增加的成本压力和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各类成本,企业或经销商最终仍会进行调价动作。

 

绵阳企业网

 (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热点图文

  • 好乐商务网  社科专家支招  助推
  • 创新联合整合聚合优势资源 形成
  • 挖掘丝绸之路文化资源 优势转化
  • 好乐商务网与华胜设计集团签订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商业合作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2011-2015 绵阳企业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0961号-2

    绵阳企业网 永久域名:www.8160816.com 联系电话:0816-2389618 腾讯QQ:982532733 手机:18780320066

    绵阳企业网部分资料来自相关合作方及互联网,版权所有请勿复制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