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 | 加收藏 | 回首页 | 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新闻 > 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2-03-01来源:绵阳日报曾晓伟字号: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昨(2月29)日下午,科技部和四川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新闻发布会。会上,副省长刘捷,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胡世辉,市委书记、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吴靖平,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分别就到场的近百家媒体关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支持绵阳国家科技城建成西部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


  四川日报记者:去年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最近国务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当中,都对绵阳国家科技城未来的发展有了明确的要求。四川省也是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请问刘捷副省长,四川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建设成渝经济区的过程当中,对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发展有什么新的定位?从省这个层面来讲,有什么新的打算?


  刘捷: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定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当中,还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当中,已经作了明确的定位,就是把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五个地”: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这个定位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当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在国家对规划的批复中有非常明确的划分,就是把绵阳科技城定位为国家科技城,这“五个地”就是基本的内涵。


  在“十二五”期间,对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发展,我们省里的总体考虑: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绵阳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密集,首先体现在科研院所、工程试验研究中心、大的院校,在同等城市当中是最集中的地方,这是我们的一个科技优势。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依托这些科研院所,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搞好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重点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大的工夫,推动科技成果的规模化、产业化,对绵阳这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要求。绵阳本身也编制了专门的规划,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出新成果,这些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城的军民融合。绵阳国家科技城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把军民融合搞得比较好,军转民产品、很多企业都发展壮大,这些都是军民融合的结果。要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度高、优势突出、优势鲜明的军民融合产业群。现在国家重大专项比较多,科研任务比较多,我们设想,也希望,通过这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发展一批科技水平较高的产业,这样科技城更加丰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军民融合更加有成效。


  三是继续改善科技城的发展环境。这些年,到过绵阳的都知道,绵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灾后重建以后,绵阳焕然一新,发展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定位很高,既然作为科技城,我们就要把绵阳建成区域性的交通枢纽,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绵阳有一系列的规划,包括高速公路、航空、铁路等规划都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十二五”期间,绵阳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将比“十一五”投资力度更加大,迅速改善环境,给科技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大力带动结构调整,把绵阳国家科技城纳入成渝经济区重要的一极,紧紧围绕园区大企业、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也要把绵阳建设成我们西部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把它建成我们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服务和支持。前些天,我们省里开了会,对绵阳科技城“十二五”的发展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扶持政策,加大对绵阳的支持和服务,来推动绵阳科技城的建设,这是省里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总体考虑。


  “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取得四大成效、创造四大经验,符合国家战略决策初衷”


  科技日报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科技部的胡世辉副司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战略决策已10年多了,经过部、省、市共同努力,您认为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形成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决策的初衷?


  胡世辉:你刚才提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三个小问题。刚才四川省刘捷副省长在介绍科技城建设的发展情况以及“十二五”主要工作设想时,已经谈到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我这里简单地回答一下。


  首先说一下成效。正像您说的,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已经十年多了,十年来已取得的显著成效,去年在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已作了充分肯定,其中刘延东国务委员有非常重要的讲话,简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通过科技创新,科技城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两组数据可以说明,第一组数据关于经济方面,十年来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都翻了两番,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五倍。另外一组是科技方面的数据,绵阳国家科技城研究开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4%,去年全国的水平是1.83%,这是全国水平的4倍多;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了59.6%,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已经形成。现在绵阳国家科技城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包括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体系,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都没有问题,科技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经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应该说高出中西部平均水平二十一个百分点。


  三是军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城一贯坚持“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的发展模式。应该说科技城这十年多来,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军民融合产业已经覆盖了300多个专业领域。


  四是科技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现在绵阳国家科技城已经有4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这是主要的成效。


  今年我们也总结分析了科技城所取得的成效,从中得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和启示:一是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科技城建设的第一要务,二是把改革创新作为科技城建设的强大动力,三是把军民融合作为科技城建设的战略任务,四是把部省共建作为科技城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于第二个问题,从科技城建设的成效和经验来看,应该说是始终符合我们国家战略决策的初衷。大家知道,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战略决策,当时就是综合考虑到绵阳雄厚的科技实力,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环境。建设绵阳科技城,就是要把我们的科技潜能释放出来,通过加快转化科技成果,来实现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科技城十年的创新实践来看,已经达到这个目的。绵阳国家科技城的建设,下一步也需要在一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部、省、市三方联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绵阳国家科技城一定能够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新城。


  “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市之路,‘十二五’绵阳国家科技城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中央电视台记者: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加快新时期科技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目标。请问吴靖平书记,绵阳科技城要全面完成既定目标,还需重点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吴靖平:绵阳是个地级城市,但作为国家科技城,国务院四次发文作了重大发展战略的批复,整个建设时间是11年。特别是去年,正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在这个规划里,对绵阳国家科技城今后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举措和战略目标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总体来讲,就是要抓好创新驱动,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创新型国家创造一些经验和做法;要抓好军民融合,在军民融合、军转民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来;要开发开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个军民融合的科技城,过去军工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密的,但是面对新的发展,绵阳国家科技城要走军民融合、开发开放的路子,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要通过人才的聚集,来支撑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抓好生态环境。按照这样的要求,延东国务委员提出了“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西部乃至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的要求。


  现在我们正按照这个规划,切实在五个方面来着力。


  一是突出创新驱动,力争在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转化平台的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加紧实施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四个创新工程”和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最近我们重点要推动36万平方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地共建军转民科技孵化基地的建设,28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科技园和17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设立一批科技城的孵化中心、军民两用的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服务中心,吸引孵化企业、院校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服务分支机构入驻,形成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载体。


  二是突出军民融合,力争在推进科技潜能释放上实现重大突破。因为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子,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子,我们加大对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中航工业发动机试验基地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军工企业体制内自身转化、院所与企业联合转化、科研院所体制内自身转化”三大模式,集中规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像九洲集团,原来主要是个军工企业,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军民融合的产业园,在LED、RFID还有空管产品上,以及智能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化手机这些方面都有自己的新产品,这样来推动科学技术的产业化。


  按照“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的模式,推动院所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比如说中电集团第九研究所,现在就在跟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直接合作,帮助他们完成一些课题和一些产品的研发,它的这些科学成果直接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在院所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建立产业园区,这样就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产业。通过这样一些工作,培育军民融合的新兴产业,聚集一批军民融合的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的拳头产品,以此推动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工信部推动的一个建设模式,绵阳军民融合方面的产业示范基地是工信部的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突出工业主导,力争在科技城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城的建设,最重要的还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所以,科技城也是产业科技城、工业科技城。按照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准则推进绵阳的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园区“三个倍增计划”,加快做大做强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包括新能源汽车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壮大食品医药、冶金机械、化工环保、材料及新能源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也有一批很好的产业和产品,比如长虹和富士康就在联合生产智能手机,利用富士康的制造技术和长虹的品牌、销售,以及运营商的推动和地方政府营造的良好环境,形成“四位一体”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推动模式,现在成效还是比较好的,起步很好。这样的话,就能培育一批企业集团、拳头产品,在产业科技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突出开放合作,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城的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科技城。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把信息进一步发布出去,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大产业、大集团到绵阳来发展,充分利用绵阳已经有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人才优势,来推动发展。因为之前像世界500强艾默生、富士康以及中国重汽等一批企业,现在到绵阳发展的情况都很好。最近像大众、奥迪在发动机的铸件上也准备在绵阳合作建设产业基地。我跟他们接触以后,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为什么到西部去、到绵阳去,他们认为绵阳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科技基础,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资源。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能够让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到绵阳来发展。


  五是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两化”互动,力争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重大突破。绵阳是个科技城,但是也是个绿色低碳、显山露水的生态城,我们正在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和东部最大的差距是交通、物流的差距,我们很多资源是非常富集的,没有去过绵阳的同志,以为绵阳是个很偏僻、很落后的地方,但是去了以后,看到这个地方有很多现代化的科研生产基地,感到很惊讶。实际上,我们国家从“一五”、“二五”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个地方通过“三线建设”打牢了很好的产业基础,现在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现代化的交通物流体系。通过这几年的建设,绵阳正在构建西部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都有很大的发展,我们说“铁、公、机”发展的速度很快,到成都今年年底就会有三条高速公路、一条快速铁路,现在到重庆也是直达的高速公路,这样就形成一个很好的物流体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中央为何在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城?绵阳在科技城建设中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在加快推进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方面,你们有哪些举措?


  吴靖平:绵阳是国家科技城,它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所以国务院对绵阳国家科技城“十二五”规划作了专门的批复,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见、在成渝经济区的规划等国家战略中,也都提到建设国家科技城。所以说,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面临一个很好的机遇,特别是在我们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依靠科技、人才、创新,依靠充分的开放合作,推动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趋势。在这方面,绵阳是有优势的,绵阳有科技优势、有创新优势、有人才优势、有产业优势,这些优势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政府有效的调控和市场化配置资源,就会迸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一是抓创新驱动。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集成创新,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二是抓军民融合。把军工技术的科技成果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的产业、产品。三是抓开放合作。现在是一个充分开放合作的时代,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要和世界500强、国际知名品牌、知名企业进行充分的合作,进行有效的、资源的流动,通过开放合作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到绵阳建产业基地、建科研基地,利用绵阳的科技资源,来实现共建、共赢的发展。四是营造良好环境。这包括交通、物流和生态的环境,通过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吸引企业来绵发展。我对绵阳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在国家“十二五”的各种政策和规划里面都谈到,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优先位置,现在西部集聚着很好的资源,特别是西部有70%的国土面积,有90%的自然资源,有30%的人口,扩大内需向什么地方扩大,就是向西部扩大,因此像绵阳这样的城市,地处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带,而且又有很好的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城市基础,目前绵阳GDP过千亿、城市人口过百万,也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现在经济发展的动力很足。所以在“十二五”,我相信一定是绵阳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一个发展的临界点。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目前绵阳正在构建“两环十射一连线”交通大格局,请问目前建设得怎样?这意味着什么呢?


  吴靖平:绵阳这几年的道路交通和城市交通建设是突飞猛进,投入的资金数百亿元。从城市来讲,正在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体系,包括一环路、二环路、绕城高速及城区内的道路建设,也包括地下管网、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另外一方面,正在加快建设外围的交通。绵阳是四川北上的交通大动脉,现在除正在建设的成(都)兰(州)铁路、成(都)西(安)铁路外,还有宝成铁路,这些都经过绵阳。绵阳也正在规划建设到遂宁、到重庆的铁路。同时,在高速公路建设上,除成绵高速外,今年底将建成成绵第二条高速公路,绵阳经遂宁到重庆的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底竣工通车,成都经绵阳到南充、巴中的高速今年内也要竣工。绵阳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68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80万人次,已成为四川西北部一个区域性的枢纽,客观上已成为四川除双流机场之外的第二个通航城市最多的机场。随着道路交通及物流业的发展,会给绵阳经济建设和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提供更好的平台。


  光明日报记者:深圳是经济特区,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绵阳是国家科技城,是国家战略的试验田。请问吴书记,您认为绵阳与深圳相比,其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吴靖平:实践证明,绵阳科技城建设与发展的路子是走对了,而且绵阳这个地方能够容纳各方面优秀的人才,绵阳这座城市不排外。也正因为这样,绵阳在同类城市中,率先成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这条路子就是,坚定不移走科技兴市之路。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2000年提出的,但提出军转民是绵阳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提出来的,而且始终不渝,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幅蓝图绘到底。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通过实践的探索、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最后国家层面进行总结、提升,这样形成的一条路子。这条路子符合绵阳实际,也是符合中央精神和要求的。我相信在“十二五”,科技城这条路子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绵阳国家科技城在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吴靖平:四川省对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非常重视,并赋予绵阳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利用绵阳的科技、人才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已经上升为了国家战略,进入了西部大开发文件、进入了国家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建设规划、进入了国家批复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规划(2011-2015年)》,绵阳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不仅是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军民融合的路子,把军工技术优势转化为民用的产业、产品优势,这个路子现在是越走越好了;通过开放合作,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到绵阳来发展、到西部来发展,进行产业的深度合作、科学技术的深度合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所以,“十二五”发展,绵阳充满希望。


  光明日报记者:据我了解,西部现在出现了人才东南飞的现象,很多人才都到了东南部,不知道绵阳是否也面临这些挑战?绵阳在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


  吴靖平: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到现在为止,绵阳有27名“两院”院士,在一个地级市有这么多“两院”院士是不多见的,除此之外还有800多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有20万科研人员。这一批“两院”院士和科技人才,包括企业人才,为绵阳的国家科技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涌现出了一批像邓稼先、于敏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我也希望记者如果有时间到绵阳的梓潼县去看看,看看邓稼先等科学家当年在那里创业、工作、生活的环境,实际上是非常艰苦的,他们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现在我们在那建了“两弹一星”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来,绵阳的一批技术专家、技术人才确实也出现了外流的情况,像深圳华为的老总都在绵阳工作过,很多知名的企业家、科技专家都在绵阳工作过,后来成为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国家的栋梁人才。这也说明绵阳科技城确实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人才的流动确实也是客观的问题。现在如何吸引人才,这几年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上,我们制定了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倾斜的政策,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兴产业组织,支持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到科技城创新创业,支持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可以入股,鼓励科技人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评比表彰活动,加大对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的奖励力度。每年我们都要开科技大会,在这个大会上表彰优秀的科技人才,有的对优秀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有的科技人才,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上,实际上得到的股份、得到的收益是很高的。但他们跟我们讲,他们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得到收益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得到政府的表彰,得到政府的奖励,他们觉得是一种荣誉,是对他们社会地位的一种认可,他们看重党和政府给他们的鼓励和荣誉,所以我们每年都开科技大会进行奖励。同时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形成人才互动共享的机制。


  第二方面,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加强科技城人才资源市场的建设,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的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科技城专家部和亟须专业性人才数据库,健全了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奖励等制度,完善了党委联系专家的制度,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自主权,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和区域竞争力。


  第三方面,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很多科研院所、大企业都在成都建立了研发机构和培训中心,很多人才一听说是绵阳的,他不知道绵阳是什么地方,以为是很落后的地方,但是听说成都就说可以,到成都生活一段时间,很多重要的试验到绵阳去,重要的工作到绵阳去,发现绵阳宜居、宜商、宜学,他们热爱这个城市,最后就不想离开了,在这里成家立业了,发展得很好。比如长虹的董事长赵勇,他是清华的博士,最后到绵阳去发展了。


  也就是说,绵阳这个地方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外国人去了以后,对绵阳的评价,说绵阳这个地方有美景,有美食,也有美酒,还有美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绵阳有创业、研发的良好环境,能够认真做事,所以他就很热爱这个地方。艾默生总裁范大为考察完绵阳以后,说了三句话,他说这个地方很好,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说“到中国去,到西部去,到绵阳去”。他这个话也说明绵阳是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


  “绵阳国家科技城是全国的宝地,更是四川的骄傲,我们将全方位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想问四川省科技厅彭厅长一个问题,绵阳作为国家科技城,科技厅是如何对绵阳的建设进行支持的?


  彭宇行:绵阳国家科技城是全国的宝地,更是四川的骄傲,四川省各部门都按照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方位地支持绵阳的发展。科技厅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对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支持,是我们主要的责任。实际上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四川整个科技中,瞄准一个大的方向,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地位,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支撑经济的一个主要的手段。


  我们部署了三大工程,第一个大的工程是成果转化工程。第二个工程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试点工程。科技部在全国一些重点省市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是西部唯一一个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主要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工程。第三个工程是战略性新兴产品的培育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交给科技部门的任务,支撑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由科技厅牵头,做新兴产品的规划,哪些产品可以自主创新做强做大的,我们进行培育做强做大。包括我们能力的提升,加快成果转化,加快培育产业。


  具体对绵阳科技城的支持来讲,我们有四个重点:一是支持绵阳科技城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绵阳有很好的科技资源、科技创新的优势,但是要加速成果转化,要把科技资源的优势变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的优势,就要加速成果转化。特别是四川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有七大类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对于绵阳来讲,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城的孵化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的交易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这些平台都是国家级的成果转化中心,省科技厅将在项目、政策、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省科技厅还将同绵阳市人民政府一起商定成果转化的重大活动,还要一起推动绵阳的成果转化。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让绵阳真正成为西部的存储交易中心、转化中心。绵阳的定位是科技成果集散地,必须把这个成果转化中心搭建起来,作为一个科技转化的中心。


  二是大力支持绵阳科技城搭建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现在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我们多年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就是产学研结合,我们正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发展,这证明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这个联盟就是把我们的龙头企业、产业和相关的科研院所、大学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我们整个四川的创新联盟中,绵阳是产业技术创新比较多的地方,包括以长虹为首的创新联盟,是国家级的创新联盟,还有很多省级的联盟。抓联盟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国科技资源的优势和绵阳产业的结合。


  三是支持绵阳国家科技城开展科技促进金融结合的试点。最近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共同确定了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市,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四川有两家,一个就是绵阳。我们将与绵阳科技城一道,利用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的机会,加强现有科技成果的汇总和梳理,建立科技成果汇总,强化与银行、担保公司、风投机构等金融机构的对接,推动绵阳的产业高速发展,包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今年我们在四川还要召开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推进大会,初步确定科技部部长要亲自与会。为什么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这么重要?这是一个多赢的主体,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政府的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以外,我们需要大量的银行信贷,我们需要投资公司,我们需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所以我们要做这样的对接活动,把我们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企业推荐出去。另外一个方面,不管是银行、投资机构、风投机构,现在到处寻找高新技术成果,他们也要找我们,所以现在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布局,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步子。


  四是支持和帮助绵阳国家科技城在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省科技厅将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牵头作用,加强与省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科技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给予一定政策的支持。同时重点加强向国家部委汇报,争取国家部委对科技城上报的自主创新项目优先支持,特事特办。比如科技部对绵阳的工作非常支持,每年我们省向科技部汇总上报的项目,都有一块专门划给绵阳,同时各个部门对绵阳这个项目也重点关注、重点支持,支持国家科技城的步伐,支持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政策落到实处

 

绵阳企业网

 (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热点图文

  • 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德书做客“开
  • 首届海峡两岸禹羌文化研讨会在北
  • 大禹故里 活力羌城投资推荐会暨
  • 首届海峡两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动开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商业合作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2011-2015 绵阳企业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0961号-2

    绵阳企业网 永久域名:www.8160816.com 联系电话:0816-2389618 腾讯QQ:982532733 手机:18780320066

    绵阳企业网部分资料来自相关合作方及互联网,版权所有请勿复制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