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页 | 加收藏 | 回首页 | 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概览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概览

发布时间:2017-09-20来源:绵阳企业网浪子字号: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概览
李德书  编著
四川越王楼景区管理有限公司
二0一六年十月
关于吸收越王楼为中国文物学会
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
单位会员的通知
四川绵阳越王楼景区:
为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楼的保护,根据贵楼的申请,专委会多次安排领导、专家实地进行考察。经过越王楼景区的不断整改,目前已具备加入名楼协会的条件。根据《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规则》规定,专委会在2015年第十届年会(武汉)理事代表大会上对越王楼入会一事进行了审议与表决,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越王楼成为名楼协会单位会员。
希望越王楼加入名楼协会后,严格遵守专委《规则》,为发展繁荣名楼事业而不懈努力。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
(盖章)
二○一五年十月十七日

关于越王楼申请加入中国历史
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的报告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
绵阳,古称涪县、绵州,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古为蜀道咽喉、剑南雄州、李白出生地。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科技城,国家文明、卫生、环保、园林、旅游城市。
越王楼位于四川绵阳市区龟山之巅,是绵阳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是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
越王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因唐初土蕃东侵,南诏生反,威胁大唐西南边疆安全,为贯彻高宗李治“利有攸往,实在西南”(《越王墓志铭》)的战略,“越王刺绵州,先作府而后建楼,楼助州府之气象”(《杜甫诗详注》),以扬大唐国威,维西南稳定。李贞所建的越王楼,楼高百尺,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构造精妙,堪称稀世杰作,既为古城绵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又成为唐代四大名楼的后起之秀。唐玄宗、唐僖宗入蜀皆以越王府为行宫。李白、杜甫、樊宗师、李商隐、陆游、杨慎、李调元等历代名人雅士曾留下题咏越王楼的诗文200余首(篇),其中尤以李白《上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及杜甫的《越王楼歌》、陆游的《登越王楼》等诗篇而闻名于世。宋、元、明、清历代画家也多有描绘越王楼的精美画卷,现分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东京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及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据考证,唐时越王楼十分壮观,有杜甫《绵州越王楼歌》为证:“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首先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又称越王宫),也是当时的绵州州府,这里是李贞处理军政事务的地方。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琉璃瓦。高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绘着精美的图案,展现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踏上楼梯,攀至顶层,向北可望剑门72峰;向西可望岷岭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楼下长江百丈清”(杜甫诗句),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涪江玉液天际流。越王楼历经唐、宋、元、明,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至今已历1300多年。越王楼创建以来,承载着久远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附属文物极其丰富,历代碑刻、楹联琳琅满目,诗词歌赋、逸言故事代代相传,具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被誉为“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天下诗文第一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绵阳经济文化实力大幅提升,古老的越王楼焕发了青春。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有机结合,主楼高度99米,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防7.5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如今越王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的登临,谱写着新的篇章。
名楼文化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大力弘扬中国名楼文化,我公司特向你会申请越王楼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
特此报告。 
四川越王楼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盖章)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越王李贞生平简介 
关于唐越王李贞的生平,《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皆有记载。1972年陕西考古发掘,从越王李贞墓中出土的《大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最具权威性,对李贞一生作了详细记载。李贞生平简介如下:
李贞,唐太宗第八子,母亲为燕德妃,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死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终年62岁。《新唐书》载:“贞善骑射,涉文史,有吏干,为宗室材王。”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封汉王,治地汉州(今四川广汉市)。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授汉王徐州都督,治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封原王,治地高平(今甘肃固原市);后改封越王,治地越州(今浙江绍兴市);又授扬州都督,治地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市)。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授越王相州刺史,治地在今河南安阳市。
唐高宗永徵四年(653),授越王安州都督,治地武康(今浙江德清县)。
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授越王绵州刺史,治地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在绵州改作城垒,创建越王府(越王宫)、越王楼。又迁豫州刺史,治地在谯(今安徽亳州),后迁今河南汝州。
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4),越王复转相州刺史;又迁绛州刺史,治地正平(今山西新绛县)。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加授越王太子少保;后又迁豫州刺史。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越王李贞在豫州起兵,相应儿子瑯琊王李冲等起兵反对武则天以周代唐,兵败自杀,获“叛逆”罪,“削越王贞及瑯琊王冲属籍,改其姓虺氏”(《新唐书·则天武后传》)。
唐中宗神龙初年(705),侍中许晖上书,为越王李贞、瑯琊王李冲父子鸣冤,请予平反昭雪,复其官爵。权贵武三思令昭容上官婉儿矫中宗手诏不许。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五月二十日,“诏以故越王贞死非其罪”(《旧唐书·玄宗本记》),“旧封建谥曰敬王”(《越王墓志铭》),追复李贞父子五人爵位。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正月二十日,越王李贞“诏陪葬于昭陵”(《越王墓志铭》)。昭陵即唐太宗李世民陵寝,在今陕西礼泉县烟霞乡。
(原载《绵阳论坛》2015年第4期。作者李德书,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李白研究会顾问)
 
附录:李贞刺绵政绩
唐朝初年,吐蕃东侵,南诏生反,威胁西南边疆安全。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出于“利有攸往,实在西南”的战略考虑,特派太宗八子越王李贞担任绵州刺史,控扼蜀道咽喉。李贞刺绵后,报朝廷批准,按王制改作城垒,创建越王楼于江滨,先作府而后建楼,楼助州府之气象,形成了越王城、越王府、越王楼及绵州州府四位一体的宫苑式建筑群。以弘扬大唐国威,彰显皇恩浩荡。李贞刺绵五载,加强军事设施,剿灭盗匪,保障了金牛道和阴平道的畅通;缓和了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矛盾;惩治贪腐,勤政为民;重视农桑水利,鼓励商品交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了唐王朝大后方的安定。唐高宗对越王李贞在绵州等地的政绩非常满意,公元683年,加授越王李贞为太子少保。


 
越王楼历史沿革
越王楼为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唐太宗第八子李贞为绵州刺史时所建。因唐初土蕃东侵,南诏生反,威胁大唐西南边疆安全。为贯彻高宗李治“利有攸往,实在西南”(《越王墓志铭》)的战略,“越王刺绵州,先作府而后建楼,楼助州府之气象”(杜甫诗详注),以扬大唐国威,维西南稳定。玄宗、僖宗入蜀皆以越王府为行宫,越王楼经历唐、宋、元、明,于明万历年间重修,后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200余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残存部分墙根及残砖碎瓦(四川省博物院存有越王楼遗址照片)。宋、元、明、清历代画家也多有描绘越王楼的精美画卷,现分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东京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及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新唐书》记载:“贞善骑射,涉史书,有吏干,为宗室材王。”李贞曾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授两州都督、八州刺史,加授太子少保。唐垂拱二年(686),越王李贞在豫州相应其子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加害李唐宗室亲王,兵败自杀,武则天削其籍,更姓虺氏。《越王墓志铭》记载,唐玄宗当政后,为李贞平反昭雪,于开元五年(717)建谥曰敬王,开元六年(718)下诏陪葬于昭陵。
李贞到绵州后改作城垒,创建越王府和越王楼,因其为唐宗室亲王,其府第又称越王宫,采用碧瓦朱甍,越王楼是其中最高的建筑。李贞刺绵有政声,后虽被武则天所害,但仍被历代名宦显贵、文人雅士所怀念,因而越王楼久负盛名。李白、杜甫、杨慎、陆游、李调元等均有歌咏越王楼的诗作,由唐至民国,诗文多达200余首(篇),因而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据考证,唐时越王楼十分壮观。首先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又称越王宫),也是当时的绵州州府,这里是李贞处理军政事务的地方。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琉璃瓦。大楼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绘着精美的图案,展现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踏上楼梯,攀至顶层,可北望剑门72峰;西望岷岭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尤其是“楼下长江百丈清”(杜甫诗句),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涪江玉液天际流。
由于越王楼系木质建筑,历经900多年后,到明万历年间自然毁坏。据明万历年间绵州知州李正芳《越王楼记》:越王楼台废而为榛荒,楼空而为羽化……嗣有宪副李公上林者……既出廉俸以置台址,而又庀美材而复楼观”。但这次重修的越王楼,已不再是王府规制,而被修成一座佛寺了,“前祗园,后精舍,左护法,右传灯。”可楼外的附属建筑却十分可观,“东为拥翠亭,则长松千株为之幕;西为净练堂,则澄波千里为之襟……又增一阁曰清明,一楼曰天籁。”重修后的越王楼总体规模虽不如以前,但仍是名人雅士寻幽怀古、观赏游乐的名楼景点。可惜这一次重修的越王楼好景不长,200多年后,越王楼又毁于清乾隆初,此后200多年一直未重修。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公元1989年10月,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建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的初步规划。随后,保护楼台遗址,收回龟山土地使用权,控制周边建设活动及建筑风貌。重建越王楼,是绵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宗旨是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升绵阳城市品位和形象。2000年8月,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正式启动重建越王楼,由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修建。为使越王楼的规划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完美性,有别于江南三大名楼和全国其他仿古建筑,充分体现“大唐名楼,皇家气派,山是一座楼,楼是一座山”的设计理念,展示绵阳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以及融知识性、娱乐性、旅游性、经营性为一体的管理理念。先后6次邀请周干峙、张锦秋等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领导进行论证、评审,熊世尧等设计师综合专家、学者、领导和市民的意见,依据历代名宦显贵和文人墨客题咏越王楼的大量诗文意境,反复推敲、优化设计。在重建越王楼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经过18次修改定型并报经四川省建设厅审批后,于2001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2007年3月12日,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由绵阳市国有投资控股集团(简称绵投集团)负责续建和经营。2007年12月3日,越王楼续建工程复工。2011年10月,经过专家和相关部门严格的勘查评审,越王楼一期工程(包括主楼和两座裙楼)竣工并通过验收。自1989年作出初步规划至2011年主楼建成,前后历时22年。
重修后的越王楼仍在龟山遗址上,占地面积84.2亩,位居城市中心,面临涪江碧水,主楼风格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防震为7.5级,底层东西长88米,南北宽66米,高度99米,内外15层,建筑面积22207 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建成后的越王楼主楼外观造型独特、雄伟、厚重、华丽,在形体、高度上为全国仿古高楼之冠,再现大唐气派。配套建筑已建成两幢仿古商业裙楼4200 平方米,以及廊、亭、轩、榭、广场。越王楼与绵阳城周其他名胜美景有机结合,形成“东阁西亭,南塔北楼”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东阁”指东面富乐山风景区内的“昭烈阁”,“西亭”指西山风景区内的“子云亭”,“南塔”指南山风景区内的“南山塔”,“北楼”是城北龟山的“越王楼”)。越王楼是省内外游客去李白故里、窦团山、九寨沟及剑门关、皇泽寺等风景名胜区的必游景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看好。
(原载李德书编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申报书》,2014年11月)

越王楼的诗词文化 
为了“再现千古名楼之风采,弘扬中华文化之奇观”,绵阳市重修越王楼布展办公室组织专家学者,遍查历史资料,经过精心筛选,于2003年8月编印成《越王楼诗文选》(李德书主编),共选入唐代至当代千余年间有关越王及越王楼的诗词文章163首(篇),其中唐代59首(篇)、宋代35首(篇)、元代6首(篇)、明代11首(篇)、清代47首(篇)、民国2首(篇)、现代3篇。目录如下:
奉和圣制过温………………………………汤唐·李贞
奉和别越王…………………………………唐·刘祎之
奉和别越王…………………………………唐·李敬玄
奉和别越王…………………………………唐·张大安
越王楼…………………………………………唐·王珪
雪梅…………………………………………唐·李龙高
绵州官池赠别同赋得湾字…………………唐·卢照邻
畴昔篇(节选)……………………………唐·骆宾王
左绵北亭群公宴序……………………………唐·王勃
重别薛华………………………………………唐·王勃
偶遇巴西姜主簿序…………………………唐·陈子昂
上楼诗…………………………………………唐·李白
王命……………………………………………唐·杜甫
越王楼歌………………………………………唐·杜甫
寄妾赵氏……………………………………唐·房千里
送王颖悟归左绵………………………………唐·灵一
和三乡诗………………………………………唐·韦冰
南游感兴………………………………………唐·窦巩
题越王台……………………………………唐·崔子向
早秋归…………………………………………唐·刘威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
湖中曲…………………………………………唐·李贺
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唐·樊宗师
早春友人访别南归……………………………唐·李洞
闻再幸梁洋……………………………………唐·韦庄
霜月…………………………………………唐·李商隐
河阳诗(节选)……………………………唐·李商隐
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唐·王铤
绵州越王楼即事………………………………唐·乔琳
越王楼即事……………………………………唐·牛徵
送李潛归绵州觐省……………………………唐·姚鹄
和薛逢赠别……………………………………唐·高璩
和薛逢越王楼赠别兄…………………………唐·高璩
因以酬寄王秀才………………………………唐·许浑
酬绵州于中丞使君见寄………………………唐·许浑
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唐·于兴宗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唐·李汶儒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唐·李续
奉酬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什…………………唐·杨牢
奉酬绵州中丞以江山小图远垂………………唐·李朋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作…………………………唐·庐栯
和于兴宗登越王楼……………………………唐·王铎
和于中丞夏杪登越王楼雪山见寄……………唐·田章
秋日登越王楼献于中丞………………………唐·李渥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唐·王岩
题越王楼寄献中丞使君………………………唐·刘睽
洋州于中丞顷牧左绵题诗越王楼上朝贤继和辄课四韵…………………唐·刘璐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二首)…………唐·于瑰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唐·李邺
辱绵州于中丞书信…………………………唐·李群玉
和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唐·卢求
江城子…………………………………………唐·牛峤
次韵柬李希鹰………………………………唐·胡仲弓
贽见洪师………………………………………唐·黄铸
司直巡官无诸移到玫瑰花……………………唐·徐夤
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唐·薛逢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唐·薛逢
送西川渠常侍之新筑龙山城拜赐赉两州剌史及部落酋长等…………………唐·薛逢
送西川杜司空赴镇……………………………唐·薛逢
酬牛秀才登越楼见示…………………………唐·薛逢
登越王楼已下绵州旧作………………………宋·唐庚
游将家游治平院(盍汪本即老杜所谓东津者也)
…………………………………………………宋·唐庚
游雪峰院所在院在开元寺之西越王楼之东蓋小院也(二首)………宋·唐庚
十月十八日与舍弟同登越王楼便道趣开元寺上天池得句满派颠倒杂乱几不可 读明日诠次成二十韵(二首)……宋·唐庚
受代有日呈谭勉翁谢与权……………………宋·唐庚
题均州超然亭…………………………………宋·张嵲
望江楼………………………………………宋·鲜于侁
贺杨绵州除武陵守(二首)…………………宋·唐英
寄合绵州杨齐左司……………………………宋·陆游
登越王楼(二首)……………………………宋·陆游
绵州录事参军厅观姜楚公画鹰少陵为作诗者
…………………………………………………宋·陆游
游天池山………………………………………宋·陆游
送彬禅客………………………………………宋·章甫
次李公谨美人行见寄………………………宋·洪咨夔
左绵山中多青松……………………………宋·薛绍彭
临江仙·谢友人……………………………宋·刘辰翁
妇生朝李倅□同其女载酒为寿用韵谢之…宋·魏了翁
登楼…………………………………………宋·魏了翁
念奴娇·绵州表兄生日绍定壬辰五月……宋·魏了翁
拟西北有高楼…………………………………宋·吴泳
越王楼——望江楼上作……………………宋·汪立名
定风波·感旧…………………………………宋·李泳
再用魏城驿韵贻白绵州……………………宋·李流谦
念奴娇·七夕是年七月九日方立秋…………宋·京镗
寿王漕是日冬至(二首)……………………宋·京镗
越王楼怀归…………………………………宋·杨万里
嘉州寄左绵王虞部……………………………宋·石介
登越王楼晓望…………………………………宋·华岳
登临……………………………………………宋·郭谦
忆王孙(节选)……………………………宋·汪元量
绛守居园池记附录………元·许谦、赵仁举、吴师道
越王台………………………………………元·李继本
越王楼观灯……………………………………元·吕诚
南归遣怀………………………………………元·吕诚
入安南以官事未了绝不作诗清明日感事因集句成十绝奉呈贡父尚书并示世子及诸大夫(节选)
………………………………………………元·参寥子
重到湖上………………………………………元·任昱
早发子云亭……………………………………明·杨慎
越王楼记……………………………………明·李正芳
远眺扪参阁…………………………………明·邓仕份
越王楼…………………………………………明·徐礻啇
越王台…………………………………………明·徐礻啇
绵州开元寺天池………………………………明·徐礻啇
李养实刺史招饮越王台漫赋………………明·谢奇举
冬日偶至春酣亭……………………………明·郑师玄
越王楼………………………………………明·袁汝萃
涪江夜调………………………………………明·王绅
绵州仙云观题名………………………………明·顾道
寄绵州守……………………………………清·王士祯
渡涪江………………………………………清·王士祯
绵州…………………………………………清·果亲王
创筑河堤碑记…………………………………清·杜兰
登越王台故垒………………………………清·李调元
越王楼怀古…………………………………清·俞敬先
游碧水寺……………………………………清·俞敬先
迟暮……………………………………………清·黎简
金山驿(节选)……………………………清·张问陶
访越王台………………………………………清·郭延
绵州行…………………………………………清·郭延
题碧水寺………………………………………清·郭延
水调歌头·题碧水寺(二首)………………清·郭延
越王楼怀古(二首)………………………清·宋元翰
抵绵州………………………………………清·汪仲洋
初到左绵作(三首)…………………………清·文棨
左绵竹枝词(十首)…………………………清·文棨
忆芙蓉溪(六章)……………………………清·陈湋
春日怀宋雨仁先生欲寄………………………清·孙缵
登高望绵州怀古……………………………清·屠用谦
越王楼晓望——一作江楼晓望………………清·李惺
九日登碧水寺………………………………清·梁文成
自罗江迎刺史刘公归任绵州………………清·何人鹤
绵州仙云观石柱联………………………清·欧阳尚异
六禽言(之五)……………………………清·孙桐生
绵州魏城文峰塔诗…………………………清·向应元
松风海水图古扇题记………………………清·钱崇威
绛守居园池记提要………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碧水寺……………………………………民国·杨东寅
绵阳公园纪惠碑文………………………民国·林思进
百花盛放的唐文苑(诗、词)……《中国通史》节选
论梅尧臣诗…………………………周振甫  冀  勤
孟郊、韩愈及其周围的诗人……《中学语文网》节选
李贺柳宗元附刘禹锡…………《中国诗人站点》节选
 
除以上篇目外,还有部分诗文待查,估计共有200余篇
 
(原载李德书《巴蜀文化简论》(高校教材),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越王楼名人诗篇精选
唐·李白《上楼诗》(一作《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此诗为李白少作,在《西窗诗话》《古今词话》《太仓稊米集》《彰明遗事)等书和绵州彰明县青莲乡清代手抄本都有记载。清代学者王琦就已指出《题峰顶寺》这首诗是李白少作《上楼诗》。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夜宿山寺》,题不对文,张冠李戴,且无出处,标题应予纠正。
 
唐·杜甫《越王楼歌》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注:选自〈〈全唐诗〉〉。此诗为宝应元年(762),杜甫从成都送严武入京寓居绵州时所作。
 
唐·樊宗师《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节选)
危楼倚天门,如星辰宫。
榱薄龙虎怪,洄洄绕雷风。
注:选自《唐诗纪事》、《直隶绵州志》。此诗为樊宗师任绵州刺史时所作。
 
唐·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此诗为大中五年(851),李商隐赴梓州(今四川三台)任东川节度使书记途经绵州时所作。
 
宋·陆游《登越王楼》
(一)
  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
未甘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
(二)
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
约住管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
注:选自《剑南诗稿》。此诗为乾道八年(1172),陆游由汉中赴成都任职途经绵州时所作。
 
元·吕诚 《越王楼观灯》
午夜水轮斓不收,又看春色满绵州。
沉香火底鳌山柱,翠暮星前羯鼓楼。
小杵天魔花作阵,实筵云礼玉为舟。
要知此景非人世,何必罗公作幻游。
   注:选自元《来鹤亭集卷》。作者为元遗老,余无考。
 
明·杨慎《早发子云亭》
夜宿杨云阁,晨游帝子城。
暖烟芳草色,残月杜鹃声。
曲岸飞花送,长堤到厨迎。
登临虽自适,怀古得无情。
注:选自《升庵集》。此诗为嘉靖三年(1524),杨慎贬官赴云南途经绵州时所作。
 
清·王士祯《渡涪江》
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
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
注:选自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此诗为康熙十一年(1672),王士祯典试四川途经绵州时所作。
 
清·果亲王《绵州》
左绵治界川东路,涪水天池山泽互。
芙蓉流学巴字环,卧龙象作斗枢布。
泉飞廉让示官箴,井出形盐足民赋。
盛暑无虞蚊蚋侵,法堂不借鹰鹯傃。
三冬气候只如春,风霜不改青青树。
唐家弟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
切星凭眺属骚人,浩荡云天慨前度。
北望嵯峨指大匡,世传李白读书处。
朗抱不遇轩与羲,空教笔底腾烟雾。
蜀江自昔炳英灵,问今谁继青莲步?
注:选自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此诗为雍正十三年(1735),果亲王自西藏回朝途经绵州时所作。
清·李调元《登越王台故垒》
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
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
当都唐帝子,赐土守此邱。
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
鸣銮忽罢舞,江山生暮愁。
惟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
注:选自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此诗为李调元在绵州读书时所作。
(李德书选注)

越王楼与唐宫乐舞
越王李贞刺史绵州,也将宫廷音乐传到了绵州,并传到了民间。唐会昌进士、绵州人刘睽应御史中丞、绵州刺史于兴宗之邀登越王楼后,作有《题越王楼寄献中丞使君》和诗,诗中“昔岁贤王是胜游”,“天上笙歌醉五侯”的描写,充分证明越王李贞曾经常在越王楼宴饮,宴中乐曲如天上笙歌,醉倒了达官贵人。越王楼的唐宫乐舞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大诗人陆游《登越王楼》诗:“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约住管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南宋蒲江人魏了翁在《绵州表兄生日绍定壬辰五月(念奴娇)》词中说:“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万家赤子日高眠,丝管夜喧阗。”南宋成都人李冰在《定风波·感旧》词中说:“试问越王歌舞地,佳丽,只今惟有鹧鸪啼。”
据《唐明皇西行幸蜀记》、《明皇杂录补遗》、《明皇起居录》等古书记载,唐玄宗入蜀时带来了张野狐、李尚元(作曲)、李尚林(吹箫)等宫廷音乐家,唐僖宗入蜀时带来了金五云等宫廷歌唱家,把宫廷音乐迅速传到了绵州、成都等地民间。绵州越王楼两度成为唐玄宗、唐僖宗的行宫。两位君主到了成都,更使成都成为了“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音乐之都。“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诗句描绘的盛况,证实了宫廷音乐普及到民间这回事。唐末由于僖宗入蜀带来金五云等宫廷音乐家的影响,形成了前后蜀时期“蜀王殿上华筵开,五云歌从天上来”的盛况,使成都乐舞盛于上国。保存至今的成都永陵前蜀皇帝王建墓的石棺床侧四面浮雕中24个乐伎栩栩如生。南面是两个举手踏脚的舞伎,东、北、西三面是22个乐伎形象,乐伎手中使用的各种乐器是坐着演奏的(属于地位高的坐部伎)。说明这里雕刻的画面是前蜀君主经常使用的宫廷乐队。无独有偶,1996年在广安发掘的南宋安丙夫妇墓及其女儿墓的石壁上,有18个雕刻彩绘乐伎,使用的乐器几乎全是王建墓石刻乐伎的承袭,这正是唐代及前后蜀宫廷音乐演变为两宋乐府的实证。现今梓潼文昌祖庭洞经音乐演奏人数、演奏姿势、演奏乐器及伴舞等场面,与成都永陵王建墓24乐伎图大体相似。
据民间传说,唐玄宗带进蜀中的宫廷乐师中,李尚元(作曲家)、李尚林(演奏家)后来离开了唐玄宗,留在了梓潼七曲山亚子祠(后改为文昌宫),隐姓埋名潜心修道,将宫廷音乐演变为道家音乐,得以传承于世,宋、元演变为文昌祖庭洞经音乐,此说是否可信,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不可不信的,这就是梓潼七曲山离绵州只有60多公里,离成都也只有160多公里,越王李贞带到绵州越王楼的宫廷音乐以及唐玄宗、唐僖宗带到成都的宫廷音乐,传到梓潼七曲山是完全可能的,更何况唐明皇及随行的宫廷乐师们还在梓潼七曲山前面不远处的上亭铺(又称郎当驿)驻扎过,可能还在七曲山亚子祠(后称文昌宫)演奏过宫廷乐舞为唐明皇解闷哩。至于唐玄宗,唐僖宗一行驻在绵州行宫演奏唐宫乐舞,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唐韦庄诗句“又闻天子幸巴西”(绵州治地县名),“遥思万里行宫梦”。唐李商隐诗句“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皆可以作为旁证。 
(原载李德书《巴蜀文化简论》(高校教材),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越王楼征联的影响 
为了充分展示越王楼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越王楼的社会影响和旅游效应,绵阳市重修越王楼布展办公室、绵阳市楹联学会和《天府联苑》编辑部,决定向海内外征联,为越王楼增辉添彩。《中国楹联报》于2001年11月23日刊登了《四川省绵阳市重建越王楼征联启事》,中国楹联学会刊物《楹联界》亦于2001年第7期刊载了这个启事。这一举措得到了海内外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响应和支持。截止2002年10月30日,共收到海内外600多位楹联作者寄来的2800多副联作。参加撰联的,有90高龄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女青年;有多次获奖的联界高手,也有令人刮目的后起之秀;有国内的20多个省(市、区)的联友,也有远自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的来稿。按照征联启事的原则,精心选取了180余人的200余副联作,编成了《越王楼征联选》。该书主编李德书、高显齐,副主编文伯论、南治平。
评委经过充分准备,几次会商,于2003年11月完成了终评工作。评委认为,《越王楼征联选》的编辑工作,注意了征联应紧扣越王楼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注意内容,讲究文辞,遵守联律,所选的联文均基本上能达到征联要求。评委同意将编入该书的对联,作为评奖的入围联。评委认为,此次征联受到了许多联界名家耆宿的重视,对这些同志的关心深表谢意,决定授予这些同志荣誉奖。
荣誉奖  十八名(按姓名笔划为序)
王兴麒  云南省楹联学会
冯尧安  重庆市楹联学会顾问
白启寰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刘友竹  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
阮永谦  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
杨宏德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
杨旭升  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李术真  海南省楹联学会会长
吴亚卿  浙江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余德泉  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楹联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绍诚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
张养浩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
张举鹏  甘肃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陈  朋  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闻楚卿  中国楹联学会“联坛十老”之一
唐甲元  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作联名家
廖树基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
樊  川  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评委一致同意,凡征联编委会成员和担任评委的对联,都不参加评选。经过严肃认真的反复评比,评出了以下获奖者:
一等奖  二名
钟树梁  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现年87岁,著述甚丰。其联是:
足扬华夏文明,登十五层楼,观九州景物,喜三江永护绵城,极思秋水长天,遥呼如应滕王阁
皆是黎元胜利,逾二千岁月,存万古风流,应百族宏开西部,重见朱甍碧瓦,相得益彰杜老诗
评委认为,此联紧扣绵阳,紧扣越王楼的特点,颂扬讴歌了今天的时代。上下联的起头一句都笔力遒劲,概括力强,如挟雷霆之势排空而来。上联的结句用“秋水长天”与滕王阁相照应,用滕王阁与越王楼相对映,语句凝练而有分寸。下联的语句用“朱甍碧瓦”与杜老诗(杜甫《越王楼歌》)相接承,与上联结句手法一致。此联造句醇雅,在使用典故,安排数字上,都显示了驾驭语言的很高的功力。
张恭华  湖北武汉人。其联是:
龟山头,蛇山头,黄鹤驾友越王楼。且问帝子何处去,物换星移几度秋?浪悠悠,思悠悠,波涛涤净古今愁。乾坤翻覆沧桑改,欣逢圣代阁重修。碧瓦朱甍照城廓,俯瞰三江更风流。巍峨比岳阳,壮丽齐洪都。杰构拱南辰,飞檐挂北斗,扪昊听仙讴,凌霄传箜篌。足下舟车集,眼底旅客稠。酒肆盈珠玑,亭台皆雅筑。纵目望,锦江春涨,玉垒烟浮,峨眉霞放,剑门雨收,尤显得巴蜀形胜这般灵秀。特堪赏,骚家领袖,豪吟诗词逾千首,人文焕彩耀神州。揽胜骋怀胸襟阔,不尽春光铺锦绣。
涪水畔,汉水畔,楚狂撰联鄂艺苑。久闻绵阳梦中寻,莺歌燕舞百花岸。路漫漫,情漫漫,云雾扫开天地憾。宇宙回旋时境迁,喜跨新元图乍展。金烘翠染列画廊,力行四化何灿烂。昌盛鸣天府,繁华噪禹甸。平川攒厂矿,沃野布良田,振邦兴科技,入世拓财源。立交桥道宽,林荫霓虹闪。社区含景点,广场即公园。细思量,刘备旗张,卧龙车转,翼德矛横,云长刀偃,若较之当今英雄如此等闲。最可夸,教苑杏坛,广建院校数万间,桃李芬芳香赤县。临风把酒意气扬,无限月色共婵娟。
评委认为,写长联一般用赋体,此联用歌行体,以韵联与长联相结合,匠心独具。而一气呵成,运转自如,抒写了对绵阳和越王楼一往情深的雅致,堪列佳构。虽略有瑕疵(如个别地方对仗不严或用字不规则的重复),仍瑕不掩玉,无伤太雅。作者称,在创作时曾数易其稿,成之不易。
二等奖  三名(按姓名笔划为序)
冯广宏  江苏南京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其联是:
往事越千年,但看百丈清江,几痕秀岭,霜林暮曰,烟柳画船,谁能说盛唐遗事
名楼王三蜀,又聚八方俊彦,一代风流,锦道华章,涪川雅韵,人同歌文化名城
评委认为,此联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秀雅隽逸。巧铸语词,把读者引入美丽的景色中,引入大跨度的时空变化里。作者在上下联分嵌“越”、“王”二字,又都用作动词以相对杖,颇见巧思。众多数词的运用也是特色之一。
刘克生  四川乐至人,现年96岁,是四川省诗词学会和四川省楹联学会顾问。其联是:
趁“十五”宏规,建十五重楼,振唐代帝子风华,酌古准今,越王名济滕王美
迓三千宾客,观三千世界,赞绵州山川富乐,钟灵毓秀,龟岭奇争凤岭高
越王楼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展之时重建,又为15层,作者借此数字的巧合展开对仗。上联之末,把越王楼与滕王阁相比,认为能相互济美;下联则又把同在绵阳市区越王楼所在的龟山与子云亭所在的凤凰山相比,认为能斗奇争高。每句的末字,上联于连平之后以一仄声收,下联于连仄之后一平声收,更加强了声势。
柴铁科  山西河津人。其联是:
重建越王楼,展绵阳风彩,扬华夏文明,春天故事随时续
高擎开发帜,铸天府辉煌,图炎黄鼎盛,西部狂飙动起来
评委认为,该联歌吟越王楼,把它放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来考虑,遂有高物建瓴之势。最好的是联的结句,有时代气息而不生强,有丰富内涵而张以诗意,创作遂有新的意境,新的气韵。
三等奖  二十名(按姓名笔划为序)
方雪桥  湖南平江人,原为陕西行政学院高级讲师,80岁。其联是:
纵目畅豪怀,绿水青山,越王胜迹曾千韵
摩天惊杰构,朱甍碧瓦,天府明珠第一楼
评委认为,此联在咏赞中着重用缤纷的色彩组织画面,活泼鲜明。
王承芬  川北医学院女学生,作联时20岁。其联是:
三水综流,高唱大江东去
崇楼耸峙,远迎紫气西来
评委认为,联文虽用旧语,亦自然大方。作者如此年轻,又为女性,弥足可贵。
邓亚曾  四川三台中学教师。其联是:
俯仰纳三江,遥览观夏口云帆、洞庭激浪、赣浦烟霞,领上游以辉绵左
登临成一快,漫评说唐初内斗、明末兵荒、当今伟业,开高阁而重蜀西
评委认为,此联大开大阖,上联从时间的角度展开,下联从空间的角度展开,紧扣越王楼,而又纵情挥洒,气度从容。
卢善求  湖南桃江人,现为西安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秘书长,73岁。其联是:
画栋飞檐入霄汉,故地重辉。倘越王化鹤归来,应赞江楼增旧制
腾蛟起凤壮绵城,高科鼎盛。若骚客骑驴再访,定挥椽笔绘新容
评委认为,此联充分注意对仗的工切,而又巧于用事。例如“骚客骑驴”用“细雨骑驴入剑门”登临过越王楼的陆游诗意。“高科鼎盛”,指绵阳为新兴的现代科技城。
叶可为  原系四川合江师范教师,已80多岁。其联是:
新楼阁古色古香,令人想李白风流,盛唐文化
好江山多姿多态,凭栏看剑门云彩,涪水波光
评委认为,此联巧于语言的变化,“新楼阁古色古香”、“好江山多姿多态”,和谐错落,跌宕生姿。
许东航  辽宁康平人,辽宁彰武县委党校教务主任,彰武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其联是:
杰阁凌云,太白吟风,曾标涪水千秋盛
高科捧日,长虹焕彩,更著龟山一代雄
评委认为,此联将古今交织描写,于颂扬中注意出以鲜活的形象,而又紧扣了楼区特色。
许其行  广东怀德人。其联是:
桑海五千年,曾铭青史。以杰构雄姿,赢得诗家豪吟逸唱。绝也危登百尺,北起孤城,借李杜华章,久传美誉
风云廿一纪,重建王楼。更高标壮概,象征盛世特色锦程。巍然俯瞰三江,浑和四面,使绵阳胜地,更富丰涵
评委认为,此联较长,以散文句式行联,另出一格。上联暗用李杜诗句,下联点出楼前风物,语言浑健。
杜传勇  四川绵阳人。其联是:
蜀主业空,干戈事竟,舒眼望云天,山水长怀太白梦
越王楼复,科技城兴,登高开画卷,风骚永续少陵歌
评委认为,此联将过去和现在巧为组织,在抒沧桑之感中颂扬了今日的辉煌。
李海章  江苏射阳人,江苏省楹联学会理事,选集唐人诗句为联:
名价动千年,一片彩霞迎曙日
危楼高百尺,四时甘雨带雕轩
四句都见《金唐诗》。其出处,分别见于毛精《上崔谷二首》“须知王逸少,名价动千年”;杨巨源《元日呈李逢吉舍人》“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青天”;李白《上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黄滔《鹿阝畦李相谷》“九穗嘉禾垂绮陌,四时甘雨带雕轩”。评委以为,集句联的创作难度大,非精研古籍者不能出此。
李俊彦  山西原平人。其联是:
百代圣贤随世远
一楼风韵入时新
评委认为,此联虽短而有寄托,有韵味。上联的“圣贤”,指在此吟咏的诗圣杜甫、诗贤陆游,而非泛语。
张榕  原执教于重庆师范学院,四川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其联是:
故地起名楼,傍倍水,据龟山,看依然碧瓦朱甍,怀想昔年帝子
明时增逸兴,望绵州,恩广宇,快唤取铜琶铁板,论歌当代英雄
评委认为,此联境界高,气势雄,剪裁前人名语,镕铸新词,又切地切时,手笔不凡,亦富情致。
陈乐道  甘肃兰州人,甘肃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其联是:
人揖春风,一江流水无今古
天开景远,千载名楼感废兴
评委认为,作者将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入对,由于首句的安排,遂使联中的祥和雍乐之气充盈,无衰竭之弊。
林声耀  马来西亚人,著名撰联家。其联是:
越阁近星辰,登云呼出三江月
王轩多赋客,临雨掬来几盏茶
评委认为,此联首嵌“越”、“王”二字,表面看来韵致闲适,但由于用语富于壮采,也就展露今日新的境界。
招润潮  澳门人。其联是:
举步登名楼,看烟雨云涛,蜀道绵阳,人间仙境
开怀临胜地,赏朱甍玉阁,诗联墨宝,绝世佳章
评委认为,此联叠用名词性词组,纟丽纟丽如贯珠,而无累赘之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和焕  46岁,女,河北曲阳定瓷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艺师。其联是:
往事越千年,王归何处
新风滋此日,楼借云生
评委认为,此联错综地嵌了“越”、“王”、“楼”三字。上联怀古,下联颂今,结语的“楼借云生”,造语脱俗,不惟落落大方,亦复楚楚有致。
洪荒  安徽巢湖人。所作也是韵联:
越王显庆建高楼,凭栏持斗柄,俯首看川流。谪仙咏,工部讴,放翁极目暮江秋。悠悠千古,商旅怨,迁客忧,骚人折柳酒添愁,长慨叹:何来命运颠连,天时悖谬
盛世金风吹碧汉,涪水逐轻帆,龟山披锦缎。标语鲜,族旗粲,童稚舒眉春蕊艳。济济四边,党政歌,军民赞,学子献花容更焕,齐欢呼:喜见绵阳鼎革,新纪昌繁
评委认为,此联不是一般的感唱沧桑,而是将今昔组织对比,强烈鲜明,语言也较有表现力。
徐静 江苏射阳人,28岁,女教师。其联是:
唐宋有豪吟,当许我新篇再读
楼台嗟久毁,幸于今古迹重光
评委认为,上联意健而笔雄,有不让须眉的气概。下联虽未能与上联功力悉敌,亦复简劲而有情。
梅幸  加拿大华人,女,40岁。以前曾在我国中直机关一刊物任编辑和记者。其联是:
楼阁一新,有谁继少陵题咏
江山万里,召我从异国登临
评委认为,联语寄托遥深,情韵不匮。令人乐道的是作者即将来绵亲见越王楼的建设,此联便有联外的佳话了。
黄雍国  湖北武汉人。其联是:
横吞万里,直插重霄,汇九州雅士华章,词笔飞扬唐气韵
高瞰三江,遥观八表,开千载名楼胜景,笙歌吹唱蜀风骚
评委认为,此联以浩浩之气,泱泱之风,气势之凡,语耀华彩,足与楼相得益彰。
曾静涵  四川合江人,女,曾获刘少奇百年冥诞征联一等奖。其联是:
仰天地钟灵,羡硕果丰收,群星璀璨,人才荟萃,古绵州面貌翻新,盈利涌三江,现代已成科技市
为山川润色,揽云亭雅韵,汉阙巍峨,富乐清幽,玉女泉情怀不减,景观融一体,今朝重建越王楼
评委认为,此联一反一般作联的由景入情、怀古颂今的次序,在结构上别出新裁,遂令许多古迹,也注入了今天的时代风华,“盈利涌三江”,语言双关,颇有巧思。
这次评选的过程,虽然经过反复研究,但因佳作甚多,有时斟酌再三,难定去取,等级之间,未易轩轾,名额有限,遗珠之憾难免。而获奖作者中包括了加拿大、马来西亚的外籍华人,也包括了澳门同胞,大陆东南西北各大区均有人获奖。从年龄看,最长的96岁,最小的22岁。长者宝刀不老,少者头角峥嵘。尤令人欣慰的是女作者5人,占获奖总人数的20%。征联中女性获奖面如此之大,亦为罕见。在联种上,既有长联,也有七字短联,长联有用歌行手法行文,也有用散文句法行文,既有韵联,也有集句联;在联风上,或雄浑高骞,或隽逸轻灵,或气势逼人,或含蓄幽雅。总之,越王楼征联,堪称中国楹联创作上一次新的大丰收。
(原载李德书《巴蜀文化简论》(高校教材),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越王楼的历史文化价值
解读越王楼,首先要弄清越王其人。这里所说的越王,不是卧薪偿胆的勾践越王,也不是闹分裂的西汉南越王赵佗,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个儿子李贞被封为越王。
越王李贞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死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终年62岁。李贞先后被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担任过徐州、扬州、安州都督和汉州、相州、绵州、豫州、绛州刺史,皆有政绩,高宗弘道三年(683)加授太子少保。李贞于垂拱二年(686)在豫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以周代唐,兵败自杀。玄宗开元五年(717)平反昭雪,第二年陪葬于昭陵。《新唐书》记载:“贞善骑射,涉书史,有吏干,为宗室材王。”
越王楼,是越王李贞担任绵州刺史时所建的越王楼府中的一处高楼,距今已有1360年,因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不仅是大唐绵州的人文地标、唐代四大名楼的后起之秀,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越王楼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威镇西南,稳定边疆
1、修建越王楼的历史背景。
唐朝初年,吐蕃东侵,南诏生反,威胁大唐西南边疆安全。加之“岷濮之险,实为边江,剽窃之患,时闻栈阁”(《越王墓志铭》),威胁通往关中的金牛道和通往陇南的阴平道两条蜀道的安全。高宗深虑:“利有攸往,实在西南。”
2、修建越王楼的目的。
高宗显庆年间(656-661),李贞刺史绵州,按照王制,改作城垒,创建越王楼于江滨,先作府而后建楼,楼助王府之气象,形成了越王城、越王府、越王楼兼绵州州府四位一体的宫苑式建筑群。这是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楼所没有的规模。正如《元和郡县志》描绘:“依山作固,东拒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越王楼仿骊山行宫之形胜,展巍峨壮丽之风彩,目的是弘扬大唐国威,彰显皇恩浩荡,威镇西南,稳定边疆。
3、李贞刺绵的政绩。
李贞刺绵五载,修建了规模宏伟的越王楼建筑群;威镇绵州,控扼蜀道咽喉;加固了城防等军事设施,剿灭盗匪,保障了金牛道和阴平道两条蜀道的畅通;缓和了汉族地王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矛盾;惩治贪腐,勤政为民;重视农桑水利;鼓励商品贸易;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了唐王朝大后方的安定。唐高宗对李贞在绵州等地的政绩很满意,后加授越王李贞为太子少保。
二、崇文尚贤,奖掖诗仙
大唐帝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度,也是一个诗歌音乐高度发达的国度和崇文尚贤的国度。
公元720年,礼部尚书、益州大督都府长史苏颋赴任途中,将绵州越王楼作为长史行馆,专门召见了两位蜀中名士。一位是青莲居士李白,一位是梓州隐士越蕤。李白献上《蜀道难》(第一稿)等诗文,受到苏颋的夸奖:“此时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足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从此进入了唐王朝高层官员的视野,名声得到广传。
三、唐皇幸蜀川,四度为行宫
1、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将越王楼作为行宫,对越王李贞的杰作甚为欣赏,后来返回长安,又驻骅越王楼,来去都住了很长时间。
2、公元88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潼关,唐僖宗李儇入蜀避难,仍将越王楼作为行宫,后来返回长安,又驻骅越王楼,来去都住了很长时间。
越王李贞修建的越王楼成了唐玄宗、唐僖宗两朝皇帝入蜀避难的行宫,是天下其他历史文化名楼所没有的殊荣。
四、宫廷乐舞,传播民间
1、越王李贞首先将宫廷音乐带到越王楼,并传到民间。唐会昌中绵州进士刘睽作有《题越王楼寄献中丞使君》和诗,诗中有“昔岁贤王是胜游,”“天上笙歌醉五侯”的描写。
2、唐玄宗入蜀时带来了张野狐、李尚元(作曲)、李尚林(吹萧)等宫廷音乐家,唐僖宗入蜀时带来了金五云等宫廷歌唱家,把宫廷音乐传到了绵州、成都等地民间。唐韦庄诗句:“又闻天子幸巴蜀(绵州治地县名)”,“遥思万里行宫梦”。唐李商隐诗句“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皆可作为旁证。两位君王往返四次,驻骅绵州时都不忘享受宫廷乐舞。更使成都成为了“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音乐之都。正如杜甫诗句描绘:“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由于两位君王带来宫廷乐舞的影响,形成了前后蜀时朝“蜀王殿上华筵开,五云歌从天上来”的盛况,使成都乐舞盛于上国。
3、越王楼里的唐宫乐舞一直传到宋元时期。
南宋大诗人陆游《登越王楼》诗中写道:“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约住管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南宋四川蒲江人魏了翁在《念奴娇·绵州表兄生日绍定壬辰五月》词中说:“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万家赤子日高眠,丝管夜喧阗。”南宋成都人李冰在《定风波·感旧》词中说:“试问越王歌舞地,佳丽,只今惟有鹧鸪啼。”这些诗词都是明证。
元代诗人吕诚在《越王楼观灯》诗中写道:“沉香火底鳌山柱,翠暮星前羯鼓楼。”说明灯会期间,越王楼上仍有羯鼓领奏的宫廷乐舞表演。
4、梓潼文昌祖庭洞经音乐,即是由唐宋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据野史和民间传说,唐玄宗带进蜀中的宫廷音乐家李尚元、李尚林留大了梓潼七曲山亚子祠(后改为文昌宫)隐姓埋名,潜心修道,将宫廷音乐演变为道家音乐,流传于世。到了宋乾道年间,文昌宫的道士们用这种音乐弹演“大洞仙经”,从此即以文昌祖庭洞经音乐闻名于世。到明清时传到云南丽江、大理,沾益等地。
五、四川副中心,抗元指挥部
自公元1001年,宋太祖将川、峡两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后,四川的政治中心一直在成都。自公元1007年,绵州军事推官欧阳观(其子欧阳修即生于推官厅内),报上司奏请朝廷批准,在越王楼西南边修筑绵州新城后,越王楼不再作为绵州州府,而成为了官方宾馆与娱乐会所。
然而到了南宋,绵州越王楼却两度成为四川的副中心。据《宋史》记载,绍兴五年(1135),越王楼成为川陕宣抚副使驻所。嘉熙元年(1237),越王楼成为四川制置副使驻所和四川抗元指挥部,指挥丘陵地区大修方山城堡(山寨),大大削弱了蒙古骑兵的进军优势,为延续南宋王朝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灯会主会场,美景似仙界
蒙元时期,越王楼成为绵州新年灯会的主会场。楼上彩灯高挂,鼓乐喧震,与楼下涪江上的彩灯、彩船互相辉映。楼外广场还有车灯、龙灯、歌舞、杂耍、热闹非凡。元代诗人吕诚有《越王楼观灯》诗:“午夜水轮斓不收,又看春色满绵州。沉香火底鳌山柱,翠暮星前羯鼓楼。小杵天魔花作阵,实筵云礼玉为舟。要知此景非人世,何必罗公作幻游。”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绵州新年灯会的热闹场景:在灿烂的月色星光之下,不仅有“沉香救月”灯组展示,有莲萧和旱船表演,还有绿色幕布装饰的彩楼和羯鼓领奏的宫廷音乐演奏。诗人感叹,越王楼的灯会美景好似仙界,唐朝的诗人罗隐若能复生就不必“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越王楼观灯》这首诗,不仅把绵州有文字记载的灯会历史上推到距今800多年前的蒙元时期,而且证明了蒙元时期的四川、绵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七、诗文瑰宝,光耀千秋
绵州自古为“蜀道咽喉”、“天府重镇”、“剑南雄州”。自越王李贞创建越王楼之后,“历代诗人多到蜀,绵州争上越王楼”。由唐至民国,诗文不断,多达200余篇。1300年来,中国历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高手,几乎都有题咏越王楼的妙辞华章,真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
1、初唐四杰的诗作提到了越王楼。
王勃在《重别薛华》诗中说:“明月沉珠浦,风漂濯绵州。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这里的“楼台临绝岸”,就是写的越王楼。
卢照邻作有《绵州官池赠别同赋得湾字》诗,这里的“绵州官地”即指绵州越王楼,因越王楼既是王府,也是州府。
骆宾王虽未来过绵州越王楼,但他在《畴昔篇》诗中说:“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这里的“北梁”即指绵州越王楼。因《太平御览》有:“北梁,天池天下越王楼”的记载。
2、初唐文宗、卓越的诗歌革新者陈子昂在《偶遇巴西姜主簿序》中,称:“霜封橘柚,阳月初荣,北梁山水,良辰复别。”因此时李贞父子起兵反对武则天以周代唐尚未平反,作者为了避讳,遂用北梁代指越王楼。
3、诗仙、诗圣、诗神题咏越王楼。
诗仙李白十四岁随父上越王楼赴宴,即兴吟唱:“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因此时越王李贞父子尚未平反,李白为了避讳,将诗题标为《上楼诗》。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这首诗题误作《夜宿山寺》,张冠李戴,题不对文,且无出处,应予纠正。
诗圣杜甫入蜀后于宝应元年(762),到绵州,因李贞父子已于开元五年(717)平反昭雪,杜甫放怀歌唱,作有《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把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杜甫的《越王楼歌》对比品评。他认为:“王子安《滕王阁序》,从来是千载绝作,但子安此诗有开拓不尽,发挥不出之处;而杜甫的离奇磊落之句,是子安尽力发挥之所未与子安机杼暗合。先生正是全取其诗,从头劈削,遍身翻洗。试取对照读之,便见两诗脱胎换骨,转凡作圣,异样奇怪,不止是青兰之事而已。”
诗神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赴梓州(今四川三台)任东川节度使书记途经绵州时作有《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里的“百尺楼”即指越王楼,从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化用而来,也是对李白《上楼诗》的呼应。
4、散文家樊宗师,一生著作甚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两篇文章和一首诗。这首诗就是《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其诗前四句是:“危楼倚天门,如星辰宫。榱薄龙虎怪,洄洄绕雷风。”这首诗是作者任绵州刺史时身临其境所作。头两句与李白少作《上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一脉相承的。
5、宋代大诗人陆游题咏越王楼。
宋代大诗人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自汉中去成都赴任途经绵州时作有《寄合绵州杨齐左司》,诗中“磊落人为磊落州,滕王阁望越王楼”两句,称越王李贞是磊落之王,称绵州为磊落之州,将滕王阁与越王楼相提并论。陆游在《登越王楼》诗中写道:“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约住管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前四句是写诗人登上百尺高楼后,壮心不已,不服老,还想踏遍九州。后四句写诗人在帝子楼中享受的盛宴与音乐。
6、明代状元、大才子杨慎于嘉靖三年(1524)贬官赴云南途经绵州时作有《早发子云亭》诗:“夜宿杨云阁,晨游帝子城。暖烟芳草色,残月杜鹃声。曲岸飞花送,长堤到厨迎。登临虽自适,怀古得无情。”这里的“帝子城”,即指越王楼所在的越王城。
7、清代诗人王士祯、果亲王和李调元咏越王楼。
王世祯不仅是大诗人,还是刑部尚书。他于康熙十一年(1672)典试四川途经绵州作有《渡涪江》诗:“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因绵州为淡烟乔木所笼,诗人在渡江时看不清帝子楼(即越王楼)。想起了唐代罗隐(字江东)的诗句:“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王士祯将罗隐的诗句中的“隔”字改为“是”字,更为贴切,更有新意。
果亲王是康熙皇帝第七子,他于雍正十三年(1735)自西藏回朝途经绵州时,盛赞绵州山川风物,人文历史。他在《绵州》一诗中写道:“三冬气候只如春,风霜不改青青树。唐家弟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对越王楼情有独钟。
李调元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作有《登越王台故垒》诗:“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当都唐帝子,赐土守此邱。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鸣銮忽罢舞,江山生暮愁。惟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此诗为李调元十八九岁在绵州读书时所作,此时明代重建的越王楼又毁掉了,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越王及越王楼的无限怀念。
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历代名家题咏越王楼的诗文,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不体现爱国爱江山的人文精神,文学品位极高,艺术感染力极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李白的《上楼诗》(一作《夜宿山寺》),以及杜甫的《越王楼歌》和陆游的《登越王楼》等。
八、九州名胜无双阁,天下诗文第一楼
1、越王楼是集王城、王府、王楼兼州府四位一体的宫苑式建筑群,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中的奇葩。
2、越王楼是集政治性、军事性、文学性、娱乐性四性兼有的独特名楼,尤其是四度成为皇帝行宫,两度成为四川副中心,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罕见。
3、当代重建的越王楼,集楼、台、亭、阁、殿、廊、塔和古今工艺于一体,拔地99米,建面2万多平方米,其高度和体量均为海内仿古高楼之冠。
4、越王楼由唐到民国诗文200多篇,尢以天下第一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上楼诗》(一作《夜宿山寺》)为千古绝唱,堪称“天下诗文第一楼”。另外,当代越王楼征联2800多幅,作者远至马来西亚和加拿大,其中有一幅366字的长联,堪称当代“天下第一长联”。
越王楼及越王楼诗文,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越王楼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更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流芳百代,光耀千秋。 
(作者李德书,作于2016年10月)

越王楼的业态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绵阳城市品位和形象,1989年10月,绵阳市委、市政府初步规划在原址重建越王楼。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1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后因种种原因,于2005年3月停工,2007年12月复工。2011年10月28日,经过专家和相关部门严格的勘查评审,越王楼一期工程(包括越王楼主楼和两座裙楼)竣工并通过验收。
一、越王楼管理机构
为了尽快开放越王楼,根据2007年4月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绵阳市国有投资控股集团于2011年12月成立了四川越王楼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越王楼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工作。公司性质为国有企业,共有干部职工79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
近几年来,公司不断强化越王楼的保护措施,为越王楼安装了避雷系统、监控系统、烟雾报警系统和防盗系统,并公开出版了《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大观》、《越王楼丛书》和《大唐越王楼》(连环画)等介绍越王楼的书籍。
二、越王楼展厅分布
越王楼景区以文化为灵魂,以服务大众、造福人民为宗旨,充分体现知识性、娱乐性、旅游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理念,公司先后委托三家国内知名景区策划单位对越王楼的经营模式、品牌及业态定位进行研究。2011年,越王楼景区邀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文联、市文物局、市文化馆、市艺术剧院、市级新闻单位和知名旅行社等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召开了越王楼营销策划座谈会,就业态定位、品牌策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充分听取与会专家意见后,结合越王楼实际情况,形成了现在的景区总体定位、经营方针和业态布局。
一楼:唐宫乐舞及影视厅。
观赏唐宫乐舞,感悟盛唐风韵,梦回大唐盛世;观赏古今题材影视专题片。
二楼:越王李贞厅。
展示的历史文化内容有:越王李贞浮雕,生平简介,越王墓志铭,宋、元越王楼古画及唐、明越王楼复原图,越王楼遗址和越王墓出土文物及越王李贞的有关史料。
三楼:书画展厅。
四楼:唐韵歌城。
五至八楼:茶文化展厅。
九至十楼:唐文化展厅。
十一楼:绵阳历史名人馆
绵阳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在这个展馆中,展示了清代以前的历史名人。包括本地出生、在本地为官或在本地寓居过的历史名人,如嫘姐、大禹、司马相如、杨雄、李业、涪翁、郭玉、李白、赵蕤、杜甫、樊宗师、苏易简、苏舜卿、欧阳修、文同、邓文原、金献民、李调元、孙桐生等,他们是绵阳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
十二楼:图说老绵州
绵阳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广汉郡有涪县,已经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地。本馆展示的是老绵州的城池变迁和建国后绵阳行政区划的变动。重点展出了唐、宋、明、清绵州城的城池示意图,其中唐绵州城亦为汉涪县城和南梁潼州城城址。
十三楼:诗魂越王楼。
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为唐代四大名楼之秀。雄奇壮观的越王楼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登临,留下众多诗文,因有天下第一大诗人李白的名篇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据查,对这座宏大富丽的越王楼及它的遗址,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高手都有诗文题咏,多达200余篇,因此又有“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的美誉。本馆重点展示了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神李商隐、散文家樊宗师,宋代大诗人陆游,元代诗人吕诚,明代大才子杨慎,清代诗人王士祯、果亲王、李调元共十大名家的妙辞华章。
十四楼:中国名楼馆
展出了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的16个单位会员的图片和文字简介。它们是:湖南岳阳楼、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山东蓬莱阁、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杭州城隍阁、温州望海楼、泰州望海楼、济宁太白楼、聊城光岳楼、绵阳越王楼。
十五楼:越王楼观景厅。
白天观赏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科技城的魅力风貌,晚上观赏幸福美丽绵阳灯光秀。
(原载李德书编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申报书》,改于2016年10月)

附录一: 
李白《上楼诗》与
《题峰顶寺》《夜宿山寺》考辩
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绵阳市辖江油市)的诗仙李白,从小天资聪慧,智力过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出蜀之前,在蜀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宋蜀人杨遂(字天惠)在《彰明逸事》中记载:“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雏态。淳化中,县令杨遂为之引,谓是少作是也。”后来,宋晁公武在蜀中作官时,在《郡斋读书志》中说:“蜀本太白集,附入左绵邑人所裒白隐处少年所作诗六十篇,尤为浅俗。”清代学者王琦在辑注《李太白文集》附录“李太白年谱”中说:“今蜀本李集亦不可见,疑《文苑英华》所载五律数首或是欤?”。他确定李白蜀中所作有:《蟾蜍薄太清》、《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登峨眉山》、《登锦城散花楼》、《大猎赋》、《明堂赋》6篇。王琦在《李太白文集》附录“诗文补遗”中收入《赠江油尉》、《题窦圌山》、《春感》、《谢令妻》、《山火续句》、《观涨续句》等;可能为蜀中所作的有《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望夫石》、《冬日归旧山》6首;还有一首《题峰顶寺》,在注中引用《太仓稊米集》说这首诗是“李白在襁褓中”作的《上楼诗》;总共诗14首,赋2篇,题句或续句3则,此外还有两则杂题。当代学者安旗先生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确定李白蜀中诗作有《初月》、《雨后望月》等20首,赋3篇。
李白孕于绵州,绵州崇尚李白。李白少作一直在故乡流传,有些已选入李白集或收入地方志,大部份失传,还有一部份保留在李白故里青莲镇肖继周老人的手抄本上,其中有李白少作《石牛诗》、《萤火虫》、《上楼诗》等,还有作这几首诗的传说故事。(依据蒋志先生《李白蜀中论考》、丁稚鸿先生《李白与江油》)。
2005年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编印的《李白蜀中诗选》(李德书主编)选编了李白出三峡前在蜀中所作的《荧火》、《即景》、《上楼诗》等35篇,赋3篇,以及李白出蜀之后所写的关于蜀中风光名胜的诗、赋3篇,还附录了有关考证文章4篇。该书为国内首部李白蜀中诗文选编。以李白研究权威专家裴斐先生的文章摘录为李白简介,该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关于李白蜀中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所收李白蜀中的诗歌最多,并按李白蜀中活动时序编排,展示李白蜀中创作轨迹。二是经过多方考证和李白故里历代流传并保存的李白少作手抄本映证,认定李白少作《上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而李白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头两句应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三是根据敦煌石室唐人写本残卷中李白《古蜀道难》最早版本证实,认定此诗为李白在蜀中考察阴平古道和金牛古道后所作初稿,也是李白到绵州“路中投刺”得到礼部尚书、益州长史苏頲夸赞的作品之一。该书得到了四川大学张志烈教授,四川师范大学万光治、吴明贤教授,西南科技大学郝志伦教授,绵阳师范学院蒋志教授等李白研究专家的肯定和支持,并由四川省李白研究会会长万光治教授题写了书名。(二)李白《上楼诗》与《题峰顶寺》、《夜宿山寺》考辩李白少作《上楼诗》的内容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西窗诗话》、《古今诗话》、《太仓稊米集》等书中都有记载。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34:“闻道长庚会入梦,已应能作上楼诗。”唐人载:李白在襁褓中,其家人携之上楼,问颇能作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也。按这种说法,《上楼诗》应是李白最早的诗作,但“襁褓”中就能作诗,未免太夸大了李白的天才,不合常理。但据青莲镇民间传说,《上楼诗》与《萤火虫》同样是李白随父赴宴时所作,有一定可信度。诗中表现儿童的天真与大胆想象,与《萤火虫》“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的风格完全一致。
一、《上楼诗》实为上绵州越王楼诗
绵州越王楼,为唐太宗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为蜀中第一高楼,也是唐代与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齐名的四大名楼之一。经查证,现存李白、杜甫、樊宗师、李商隐、陆游、杨万里、吕诚、杨升庵、王世祯、李调元等历代名人雅士诗文150余首(篇)。为此,绵阳市重修越王楼布展办公室专门编印了《越王楼诗文选》(李德书主编)。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大约14岁时(714年)作《上楼诗》,距越王楼落成(约66年前),已隔50多年。加之彰明县青莲镇距位于涪江岸边的绵州越王楼顺江而下约25公里,李白少年时不可能没有去过越王楼。二者,李白十八九岁时顺涪江而下去梓州长平山安昌岩拜纵横家赵蕤为师,从学岁余,往返乘船或步行必经绵州,也不可能没有见过越王楼。李白二十岁时“路中投刺”,在绵州州府受到上任途中的益州长史苏颋召见并得到“天才英丽”的评价,此时更不可能没有见过越王楼。再者李白的父亲是“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耕读传家的饱学之士,加上培育出李白这样的天才儿童,绵州达官贵人请他到越王楼赴宴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与青莲镇民间流传的李白少时随父赴宴的故事和民间保留的李白少作手抄本上的故事也是吻合的。更有甚者,李白《上楼诗》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诗句,与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廓”,樊宗师《蜀绵州越王楼诗并序》“危楼倚天门,如星辰宫”,李商隐《霜月》“百尺楼高水接天……月中霜里斗婵娟”,陆游《登越王楼》“上尽江边百尺楼……两脚犹堪踏九州”等众多诗人咏越王楼诗句中所用的“危楼”、“高楼”、“百尺楼”、“倚天门”、“星辰宫”等夸张词语是一脉相承的。李白如果没有亲眼见过或亲身登过越王楼,是写不出这样的感受和夸张的意境的。所谓触景生情,境由心生,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李白的《上楼诗》为什么不直呼为上越王楼诗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避讳。因为越王李贞父子曾起兵反武则天被诛,到李白14岁时尚未平反。而李白又是歌颂武则天的,他在15岁至17岁时写的《明堂赋》中就有“天后勤辅政兮,中宗以钦明克昌。遵先轨以继作兮,扬列圣之耿光”这样的溢美之词。故李白采用避实就虚的夸张手法,题作《上楼诗》。而杜甫则不同,他的《越王楼歌》写于公元762年,那时李贞父子已被昭雪并被陪葬昭陵,他便直抒胸意“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间越王作。……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二、《题峰顶寺》的来源
李白《题峰顶寺》这首诗,在公元761年李白健在时魏颢受李白委托为其编辑的诗集《李翰林集》和李白逝世后其族叔李阳冰为他编辑的诗集《草堂集》、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元刊本《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重刊《李太白文集》、清刊本《李诗通》、清康熙刊本《李太白文集》、清光绪影印宋刊本《李翰林集》等李白专集中均未发现。
清乾隆刊本《李太白文集》为王琦辑注,依据唐、宋两代重要总集及选本进行校刊,可谓集大成者,历为学术界倚重。王本中第一次补遗编入《题峰顶寺》这首诗,其来源和依据是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
邵博《邵氏见闻录》卷十八:“舒州峰顶寺有李太白题诗‘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曾子山始见之,不出于集中,恐少作耳。《太仓稊米集》云:闻道长庚会入梦,已应能作上楼诗。注云:唐人载:李白在襁褓中,其家人携之上楼,问颇能作诗否?即应声作绝句一首,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也。”赵德麟《侯鲭录》:“曾阜蕲州黄梅县令,有峰顶寺,去城百余里,在乱山群峰间,人迹所不到。阜按田偶至其上,梁间小榜,流尘昏晦,乃李白所题诗也,其字亦豪放可爱。”诗句与邵博记载相同。蕲州黄梅县与舒州相邻,峰顶寺可能属舒州管辖,故邵博说是舒州峰顶寺。此诗与《上楼诗》第一句不同,很可能是李白漫游到长江中下游后,想弃其少作(如《大鹏赋》所言: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后游峰顶寺见景生情,将《上楼诗》的 第一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改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题于寺中。
继清代王琦集注校刊《李太白文集》第一次编入《题峰顶寺》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又有三部李白诗集校注本编入《题峰顶寺》。1980年7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中,《题峰顶寺》内容为“夜宿峰顶寺, 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校注:“此首王本录自《侯鲭录》、《苕溪渔隐丛话》等书。”1990年12月四川巴蜀书社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其中《题峰顶寺》内容同前,注释集说的主要依据为王本所引《侯鲭录》。1996年12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瑛主编),其中《题峰顶寺》内容同前。题解:“此首见于宋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邵博《邵氏见闻录》等书。”
三、《夜宿山寺》应更正为《题峰顶寺》
不知什么原因,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批准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却出现了李白诗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1990年5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古诗译解》中的李白《夜宿山寺》,1990年6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儿学古诗歌曲一百首》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内容均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夜宿山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虽经多次修订,直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仍然保留了李白的《夜宿山寺》。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及有关李白出版物中关于李白《夜宿山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张冠李戴。明明是《上楼诗》的内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标题却改成了《夜宿山寺》。
第二个问题是文不对题。即使把《题峰顶寺》标题改作《夜宿山寺》,其第一句也应该是“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而不应该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第三个问题是不合常理。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夜宿山寺》的第一句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标题与内容是矛盾的。危楼在古代一般指三重檐以上的高楼或称百尺楼。而“蕲州黄梅县”,“有峰顶寺,去城百余里,在乱山群峰间,人迹所不到。……梁间小榜,流尘昏晦”,在这样偏僻闭塞,交通极为困难的地方,以当时当地的财力和技术条件,能在山峰顶上建成百尺危楼吗?并且“梁间小榜”已经点明峰顶寺是座小寺庙,而不可能是危楼或百尺楼,更何况山峰顶上地势已经很高了,李白“夜宿峰顶寺”,站在峰顶上自然而然的就可以“举手扪星辰”,还需要百尺危楼吗?
综上所述,李白的《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来源和内容是非常清楚的。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夜宿山寺》从何而来?就连安徽当涂县大青山李白墓园诗碑廊中《夜宿山寺》末尾注释也是:“无考。”不知是哪位先生误将李白少作《上楼诗》的内容改作了《夜宿山寺》。由于是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出版和传播,这就造成很大范围的以讹传讹,谬说流传,误人子弟,真是太遗憾了。但愿我们今天的李白研究者,能将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还历史的真实,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作者李德书。原载《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巴蜀文化简论》(高校教材),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8月版;《越王楼大观》,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

附录二: 
天下诗文第一楼( 重修越王楼记 )
皑皑岷山雪,滔滔涪江水。绵阳有边堆,文明五千岁。嫘祖生盐亭,始蚕配黄帝。大禹出西羌,北川石纽地。
绵之城,夏商周秦为涪津,汉初置涪县,西晋称涪城,成汉设郡冶,梁武为州城。绵州之名始于隋,民国之初改今名。
古之绵州,蜀道咽喉,四塞之郡。北倚剑门秦陇,南障天府蜀都,西通黄龙九寨摩天岭,东去大江三峡白帝城。
唐之初,土蕃东侵,攻陷松州、扶州、劫略文州,威胁西、南二京。“岷濮之险,实帷巴江,剽窃之患,时闻栈阁。”高宗深虑“利有攸往,实在西南。”乃授太宗八子越王李贞绵州刺史,扬威以镇。李贞,“善骑射,涉文史,有吏干,为宗室才王。”“改作城垒,创建越王楼于江滨。”“越王刺绵州,先作府而后建楼,楼助州府之气象。”后为玄宗、僖宗入蜀之行宫。
越王楼,建于唐显庆年间(656-661年),仿骊山行宫之形胜,展巍峨壮丽之风彩,乃唐王朝强盛国力之体现。“越王楼之名,几与井干、丽谯争胜”,又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比肩,并称“四大名楼”。历代文人骚客、名宦显贵,大加题咏。诗仙李白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圣杜甫云:“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廓。”散文家樊宗师曰:“危楼倚天门,如闯星辰宫。”诗神李商隐赞:“百尺楼高水接天……月中霜里斗婵娟。”宋代大诗人陆游称:“上尽江边百尺楼……两足犹堪踏九州。”“磊落人为磊落州,滕王阁望越王楼。”元代诗人吕诚颂:“沉香火底鳌山柱,翠幕星前羯鼓楼。”明代状元杨升庵《早发子云亭》诗赞:“夜宿扬云阁,晨游帝子城。”清果亲王诗曰:“唐家帝子爱楼居,碧瓦朱甍半新故。”清代学者李调元叹:“当都唐帝子,锡土守此邱。美人卷珠帘,笙歌夜未休。”由唐至民国,诗文未断,多达二百余篇,实为天下名楼之罕见。
越王楼以其绰约丰姿及规模、名声之盛,引历代画界国手竞相描绘。宋代郭忠恕、赵伯驹、元代李容瑾、明代(佚名者)、清代张延彦所作越王楼图轴,分藏日本大阪美术馆、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不愧稀世之杰作。
越王楼历经唐、宋、元、明,于万历年间重修。绵州知州李正芳作有《越王楼记》,因楼之规模不如从前,故此记未得广传。明之越王楼,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载。
乾坤斗转,星移物换。新世纪之始,适逢绵阳建城二千二百年,市政府开工重建越王楼,再现千古名楼之风彩,弘扬民族文化之奇观。
越王楼重建,仍在旧址龟山之巅,占地两万平方米,与碧水寺唐代造像连为一片。主楼拔地九十九米,内外十五层,仿唐建筑,叠飞重轩。地形之优越,气势之宏伟,风彩之神奇,堪称华夏之一绝。
越王楼落成,与城周名胜巧妙结合,交相辉映。三江碧玉,万倾琉璃,四山雅黛,水天幻游。东阁西亭,南塔北楼,山水园林,美不胜收。文化名城、科技城、园林城、旅游城,越王楼集古今工艺于一体,聚千载风云为一楼。
一座越王楼,半部文学史。今之越王楼,展厅十五层。断代陈列,由远及今,内涵深邃,赏乐并举。一楼上下,熠熠生辉。展出唐初以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欧阳修、陆游、杨万里、吕诚、邓文原、杨升庵、金献民、王士祯、果亲王、纪晓岚、李调元、张船山等历代名人雅士的诗文二百余篇,以及现代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黄炎培、邓小平、江泽民等书法、诗词风采,还有宋、元、明、清越王楼古画及众多文物精品,令人振聋发聩。登斯楼,方知绵州古城之底蕴,备感中华文化之精深。真可谓:百代名楼屹绵州,百首诗词赞一楼。天下名人咏此地,天下诗文第一楼。 
作于二○○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注释:
① 此句中松州即今四川松潘县,扶州即今九寨沟县(原南坪县),文州即今甘肃文县,西京指长安,南京指成都。
②③ 出自唐代《越王李贞墓志铭》。
④ 出自宋代欧阳修《新唐书·越王贞列传》。
⑤ 出自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
⑥ 出自清代仇兆鳌《杜甫诗详注》。
⑦ 出自明万历绵州知州李正芳《越王楼记》。井干,汉代高楼,见《汉书·郊祀志》。丽谯,春秋时高楼,见《庄子·徐无鬼》。
(原载2003年9月28日《绵阳日报》;李德书《巴蜀文化简论》,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年8月版;李德书主编《越王楼大观》,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

附录三: 
越王楼赋 
中华文化,史之久远。古之国人,但爱楼观。以登高望远,以沟通天地之间。至唐宋,名楼更盛焉。江夏之黄鹤,洞庭之岳阳,豫章滕王阁,绵州越王楼。四大名楼兮,千载传美谈。
越王楼,起龟山,帝王宫苑。乃太宗八子,越王李贞所建。玄宗僖宗,曾驻其间。人文荟萃,风光无限。诗酒名楼,世所罕见,由唐迄今,诗文数百篇。星汉灿烂者,太白少陵务观。诗仙绝唱:“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诗圣放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薨照城郭”。放翁咏叹:“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约住管弦呼羯鼓,要渠打散醉中愁”。诗魂酒魂,梦绕情牵。有酒诗满楼,无酒不成篇。
伟哉越王楼,四大名楼之秀。楼倚天门,足踏九州,风入帝京,琴动流波。百代流芳,声名不朽。斗转星移,新中国六十华诞。重建落成,海内仿古高楼之冠。昔与井干丽谯争胜,今超黄鹤滕王之尖。科技之都,更添惊世奇观。越王楼,越王酒,诗不离楼,楼不离酒。楼以诗名,酒以楼贵。诗酒之魂,永世传承。
诗酒越王楼,奇香飘天外,引四海嘉宾,慕名而至,闻香而来。可登楼,可寻仙,有妙辞华章赏析,有玉液琼浆作伴,岂非人生之幸事?快哉!快哉! 
作于二○一二年一月 
注释:
① 江油青莲镇清代民间手抄本上有李白少作《上楼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因越王李贞曾反武则天,李白为避讳隐去“上越王楼诗”中的“越王”二字,将诗名取为《上楼诗》。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夜宿山寺》诗的内容与《上楼诗》内容相同,但诗名张冠李戴、题不对文、不合常理、且无出处,应于纠正。
② 此句指今之越王楼高度99米。
③ 井干,汉代高楼,见《汉书·郊祀志》。丽谯,春秋时高楼,见《庄子·徐无鬼》。
(原载2012年2月14日《绵阳晚报》;李德书《儒仙文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2014年5月版)

附录四:
情系越王楼 
唐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越王楼,为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刺绵所建。越王楼建于唐显庆年间(656-661),延至明万历年间重修,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开元场龟山巅)一直保留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但一直无人提出重建越王楼。
1986年6月,时任绵阳市政府办公室秘书、市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德书,根据绵阳地方志记载,开始收集、研究有关越王楼的史料和诗词,酝酿重建越王楼的构想。
1987年6月,李德书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举之提出关于重建越王楼的口头建议,李举之当即表示同意,但要求拿出书面意见,以便提交会议研究。
1988年9月,时任市政府外事办旅游处处长李德书,写出了《关于重建唐代名楼——越王楼的建议》,送交李举之、高显齐(市政府秘书长)审阅。
1989年10月31日,李举之委托李德书通知旅游、文物、城建和人防等部门负责人,在他办公室研究了越王楼、黄土梁景区规划问题。会议决定:恢复建设越王楼景区和开发利用黄土梁人防工程;成立绵阳市越王楼重建小组,由李德书牵头,具体由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由市财政拨给开办费1万元,用于征集越王楼设计方案和编印《越王楼诗选》;对越王台及周围用地予以控制,不准新建任何项目;元旦前开一次规划论证会。同年11月1日,由李德书记录整理、李举之签发了市政府办公室《议事纪要》第24期《关于绵阳市区越王楼、黄土梁景区规划的议事纪要》。这是关于确认越王楼遗址和重建越王楼的第一个市政府公文。同年12月底,李德书参加了李举之召开的专题会,对越王楼初设方案(3个)进行研究,会议认为均不理想,要求继续征集设计方案,要体现唐代王楼的皇家气派,超过另外三大名楼。
1990年1月,李德书在《绵阳文化报》第一期发表《唐代名楼——越王楼》一文,文章最后说:“如今,绵阳人民将重建越王楼,再现它巍峨、雄伟、神奇、壮丽的风彩,使之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肩携手,彪炳千秋。”同年3月,由李德书牵头组织、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了《越王楼诗选》(30多首),以李德书《唐代名楼——越王楼》一文代序。
1991-1992年,李德书配合相关部门控制了越王楼遗址周边建设活动,如制药厂的新建筑高度不超过越王台,市畜牧局不在原址重建改为异地新建。
1993年4月5日上午,个体花工郭志远向市政协办公室反映:城郊乡开元一队把市上规划修建越王楼的一片土地(约十亩)卖给了城郊房地产开发公司。当天下午,时任市政府办公室三秘书处处长李德书收到市政协办公室转来的《群众来访记录》及时任市政协主席李举之书面建议后,在文件处理笺上提出了拟办意见:“关于越王楼景区的规划,市人民政府已于1989年10月30日作了决定,并印发了《议事纪要》(第24期)……后因换届及市中区一分为二等原因,越王楼景区的开发拖延至今,才出现了新的麻烦。经向规划处、园林处查证,越王楼遗址(10亩地),这次已纳入开元村一队全征全转,确实卖给了城郊房地产开发公司。但越王楼遗址历为公地,作为文物保护范围,不能由生产队转卖,文物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建议仍按市政府1989年第24期《议事纪要》执行。” 同年10月,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经李德书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龟山花圃土地权属的调查处理意见》。同年11月1日,由李德书拟稿,副市长马敬洪、杨建国签发了《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龟山花圃土地权属问题的批复》(绵府办函[1993]124号)其中第三条:“根据绵阳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办公室1989年第24期《议事纪要》,由市政府收回龟山土地使用权,留作恢复越王楼用地。”至此解决了越王楼遗址龟山土地的权属问题,为以后的开工建设排除了障碍。(这个批复成为了市政府确认越王楼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式文件,后由市文物管理部门挂牌保护)
1994年-1999年,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杨建国、郑和平采讷了李德书的建议,将越王楼遗址周边的新建筑改为了坡屋顶并盖上了灰色水泥瓦,使之与后来重建的越王楼风格协调。
2000年4月,时任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市创建文明城市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德书,参加市建委在富乐山酒店举行的“越王楼重建初设草案讨论会”,提出越王楼重建设计应体现“大唐王楼、皇家气派,楼是一座山,山是一座楼”的设计理念,为四川省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熊世尧接受。他后来专程考察了江南三大名楼后,经过十多次修改才设计出现在的样式。
2001年7月4日,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越王楼史料布展工作的通知》,决定在越王楼修建工程领导小组领导下,设两个办公室:一是史料办公室,杨培德为主任,王志强为副主任;二是布展办公室,李德书为主任,张世钊为副主任。同年10月24日,市政府举行了越王楼工程开工典礼。李德书为市长黄学玖的讲话稿作了重要修改补充:“越王楼的重建是绵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重建后的越王楼,将再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壮丽景观,与绵阳周围其他名胜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东阁西亭,南塔北楼’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同年11月23日,《中国楹联报》第四版和中国楹联学会期刊《楹联界》第四期同时刊登了由李德书修改定稿的《四川省绵阳市重建越王楼征联启事》,通过向海内外公开征联,扩大了越王楼在海内外华人中的影响。
2002年,李德书继续组织文史专家广泛搜集越王楼的各种历史资料,讨论编制布展规划方案,做了大量工作。
2003年9月28日,《绵阳日报》发表了李德书的文章《天下诗文第一楼》(实为越王楼记),以及《越王楼诗文选与越王楼征联选出版》的消息。《越王楼诗文选》共选入由唐至今千余年间有关越王楼的诗词、文章150首(篇)。该书主编李德书、副主编雍远凯、张德顺。《越王楼征联选》从海内外600多位楹联作者的2800多副联作中选取了184人的联作205副。该书主编李德书、高显齐,副主编文伯伦、南治平。同年10月,由李德书、高显齐、文伯伦、南治平、周玉清、钟利戡六人组成评委会,从编入《越王楼征联选》的205副联作中评出了荣誉奖18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20名。
2004年4月,李德书带领布展办设计人员赴陕西西安和山西永济鹳鹊楼考察仿古高楼建筑后,组织完成了“越王李贞厅”和“唐宫乐舞厅”三维动漫设计方案。同年12月,《越王楼布展规划》出版,主编李德书,副主编雍远凯、张德顺,作序李德书。
2005年3月,被聘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的李德书与文史专家们联合反对将越王楼招商拍卖,提出越王楼主楼的性质和功能不能改变,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拍卖。结果越王楼招商未成。同年5月,李德书将《光明日报》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的消息复印给有关领导和部门后,才使越王楼免遭拍卖。同年12月底,李德书主编的《重修越王楼资料选编》(1989年11月至2005年11月)出版。
2006年上半年,李德书第一个考证李白《上楼诗》实为《上越王楼诗》。其论文《李白〈上楼诗〉与〈夜宿峰顶寺〉〈夜宿山寺〉考辩》,先后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和《绵阳日报》、《绵阳论坛》、《绵阳文史资料》发表。同年7月,在海南举行的“国际李白文化研讨会”上交流,得到学术界认同。该论文后来还被香港国际学术刊物转载。
2007年初,李德书建议将原越王楼设计方案中的跨街广场及两座墙门取消,既节省投资2600多万元,又保持了东方红大桥与富乐山高阁之间的景观视廊,以及剑南路东段的车辆畅通。4月25日,绵投公司在绵州酒店召开“越王楼续建项目专家咨询会”。会议赞同保持主楼设计方案,取消跨街广场及两座城门,另行设计附楼。同年4月18日,李德书代表越王楼布展办,根据绵投公司4月8日会议精神,提交了《越王楼布展规划调整方案》。同年12月3日,绵投公司举行“越王楼续建工程开工仪式暨座谈会”。越王楼布展办主任、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德书出席续建开工仪式并在座谈会上作了“重建越王楼的历史文化及现实意义”的学术报告。同年12月18日,李德书代表越王楼布展办,根据绵投公司12月14日会议精神,第二次提交了《越王楼布展规划调整方案》。
2008年3月30日,绵阳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邀请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的有关领导和专家来绵阳,对越王楼建设、经营进行研讨。李德书代表越王楼布展办,介绍了越王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布展规划调整方案。同年8月,李德书编著的《巴蜀文化简论》一书,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第十七章《越王楼与诗词楹联》,第一节为“天下诗文第一楼(重修越王楼记)”,第二节为“《越王楼诗文选》篇目”,第三节为“越王楼征联介绍”。该书彩色插页中有“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的设计效果图。
2009年6月,李德书与张德顺商议后,由张德顺向市委书记吴靖平送去《越王楼诗文选》,并汇报解释越王楼必须再现“碧瓦朱甍”的颜色,用绿色的琉璃瓦不是“戴绿帽”子的理由和依据后,才使越王楼免带“黄帽子”。同年10月至12月,李德书提供越王楼研究资料并作指导,河南开封市豫剧团编演了大型古装戏《越王楼传奇》。
2 010年1月14日,李德书代表越王楼布展办向吴靖平书记报送了《越王楼布展规划调整方案》。同月21日,吴靖平批示:“越王楼布局要注意体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要尽可能地让广大群众参与,要注意以楼养楼,减少政府负担。”
同年2月-3月,绵阳电视台播放了由李德书主讲的《解密越王楼,重塑越王楼》专题片。同年4月,李德书主编的《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大观》一书,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首部研究、宣传越王楼的专著。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绵阳晚报作了消息报道。同年5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越王楼大观》出版座谈会”。四川新闻网和绵阳电视台作了消息报道。
2011年,李德书继续在西南科技大学讲授《巴蜀文化简论》选修课,并将“越王楼与哪几座楼并称古代四大名楼”作为期末考试的必答题之一。同年5月,李德书参加新编川剧《越王楼》剧本讨沦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2012年1月14日,李德书在《绵阳晚报》发表《越王楼赋》,受到读者欢迎。同年4月,由李德书策划、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越王楼景区管理公司举办了“纪念李白诞辰1312周年,杜甫诞辰1300周年——越王楼笔会”。会后,《西南商报》刊登了消息与越王楼照片。同年9月,在越王楼首场文艺演出前,李德书朗诵了《越王楼赋》,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同年12月,李德书主编的《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大观》一书,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社科成果优秀奖。
2013年1月5、6日晚,四川电视台经视频道播放了由李德书提供资料并接受现场采访的专题片《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越王楼的前世今生》(上、下集),后一直在《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播放。绵阳电视台二频道于2月10日(大年初一)晚和17日(大年初八)晚分两次转播。
2014年11月,李德书作为四川越王楼景区学术顾问,编制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申报书》。
2015年8月,在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来绵考察汇报会上,李德书详细介绍了越王楼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受到考察组的称赞。同年10月,李德书应邀参加中国文物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越王楼入会获得一致通过,成为该会第16个单位会员。同年11月,由李德书策划,四川大学中文系与四川越王楼景区管理公司联合举办了“李白与越王楼学术研讨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教育部专家杨春茂等参加,李德书作了主旨报告。专家们认为,现行小学语语文课本上的《夜宿山寺》诗实为李白少作《上楼诗》,诗题应予纠正。中国绵阳新闻网等媒体作了报道。
2016年5月,由绵阳市委宣传部监制、绵阳文旅集团出品、李德书主编的《绵阳历史文化连环画丛书》(含《大唐越王楼》),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社会反映良好。
2016年9月,由李德书负责把关对越王档布展内容进行调整、修正、充实、提升,突出了“诗魂越王楼”展厅,重点展示了李白、杜甫、陆游等十大名家的名篇佳作。这次调整后,受到海内外游客的欢迎。
(作者李德书。原载2013年4月16日《绵阳生活网》,本文作了修改补充)
 

绵阳企业网

 (编辑:浪子) 


分享到: 更多
  

热点图文

  • 东汉以前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物佐证
  • 禹生石纽在何处,历史地图有标注
  • 刘氏宗亲在绵阳祭祀祖先刘备
  • 蜀道话三国学术讲座在绵阳举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商业合作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2011-2015 绵阳企业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6020961号-2

    绵阳企业网 永久域名:www.8160816.com 联系电话:0816-2389618 腾讯QQ:982532733 手机:18780320066

    绵阳企业网部分资料来自相关合作方及互联网,版权所有请勿复制建立镜像。